>中国古代教育,素重读书,已成传统。历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就有钩玄提要的妙法。然最为有名、较为完整、全面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的读书之法。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本文拟就此六法进行简要分析。
1、循序渐进
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之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我们从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⑵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⑶是说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持之以恒的精神。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效果。
2、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朱熹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朱熹在建阳考亭撰文教谕沧州精舍的门生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书要读到不仅要能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一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来底一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要对书中的名物训诂,都要一一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他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⑷。朱熹在建阳考亭沧州精舍的教谕中说:义不精,细思可精。⑸又说: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
,以时省阅。⑹在《朱子读书法》中又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语中所谓之精,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精密思考;其二是:得其精蕴。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精思的过程是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朱熹一生,无论教学,还是著述,都是殚精竭虑,探幽索微,力求获得精深的义理。在沧州精舍时,完成了六经的传述。其於读书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己务实,辨别义利,毋自欺,谨其独之戒,未尝不叁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⑺
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⑻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3、虚心涵泳
朱熹极力主张读书一定要虚心涵泳。他说:学者读书,须是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⑼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提出读书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⑽如果先带框框先立己说,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彻底理解书的本义,而是自我的主观揣恻。所以又说: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同⑽)但是,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同⑽)针对读书中心存偏见,拘囿于成说提出读书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读书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万能辨其曲直。(同⑽)又说: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遮蔽了。(同⑽)朱熹还讲一步强调了读书更不能因人而论,因人废言:观书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世欲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无笼罩自欺之患也。⑾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汩乱义礼之正脉。⑿又说: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同⑾)读书遇难处,朱熹认为应当虚心搜讨。(同⑽)也就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同⑾)进而勤苦捱将去,花一番力气,这样才可能理会道理。(同⑾)他对涵泳工夫尤其重视。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慢咽,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⒀。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深钻进去,反复玩味分析),方有见处(见解)。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⒁他认为,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思考,用心体会圣人的思想,反复揣摩圣人的话语,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朱熹认为: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即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他说: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⒂又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同上)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如何习,不亦说乎。(同上)所以朱熹从秦汉以来的历史,推及到目下,强烈反对不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⒃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⒄
其次,朱子强调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着力方可。⒅又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⒆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⒇朱熹是主张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21]而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身上推究[22]读圣贤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落实到自身。朱熹以圣贤的榜样为例,讲正心,自己先心正;讲诚意,自己先意诚;讲修身齐家,也不是空话。他强调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探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如果学到的义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只是用于教导别人,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切己体察,就是要切实地联系自己,来体察圣贤书中的道理,变成激励自己改进提高的动力。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5、着紧用力
即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振作精神,不能疲疲沓沓、松松跨跨。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23]
朱熹把读书比做撑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来强调读书要抓紧时间,一刻也不能放松。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24]又比作两军对垒: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到工夫。若瞻前顾后,便做不成[25]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精神。(同[25])一方面朱熹最忌讳半上半落,半沉半浮的二吊子作风,认为这种态度必定一事无成。另一方面,读书又是一项细致功夫,也不能蛮干。为此,他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读书原则。意思是说,考虑到熟读精思的需要,总的读书计划指标不能定得过高,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在具体实施时,例如读一本书时,就绝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紧时间,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己则实践其迹[26]。因此,他要求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27]
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人若具有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
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所以,居敬(居敬就是此心自作主宰处,守此而不易之谓。即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心诚则干什么事都能集中精力干好,这里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持志作为读书法的最后一条,也是起根本保证的一条。朱熹说: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28]。朱熹继承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提出致知必须穷理,持敬则须主一的为学原则,而在二者中持敬又是穷理之本。敬的本义就是恭敬,不放肆。在这里,敬是端正态度,就是说,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坚定志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自有其一定的创造性和特点。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学,五十学辛勤执教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总结。当然,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书自然句句是真理,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这正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但是,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是集古代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⑴《语类》卷七124页
⑵语出自《朱子语类》卷八
⑶出自《论语集注》卷五
⑷见《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⑸《朱文公全集》卷74篇1472页)
⑹《与魏应仲》(《朱文公全集》卷39
⑺见王焕琛
⑻见《朱子读书法卷上》
⑼《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⑽《朱子语类》卷十一
⑾《学规类编》
⑿《续近思录》二卷
⒀《朱子全书》卷6
⒁《朱子语类》卷11
⒂《朱子语类》卷十一
⒃《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⒄《朱子语类》卷十一
⒅《朱子读书法》
⒆《朱子语类》卷十
⒇(《朱子语类》卷11)
[21]《性理精义》
[22]《朱子语类》
[23]《朱子读书法》
[24]《朱子读书法》
[25]《朱子语类》卷8
[26]《性理精义》
[27]《朱子读书法》卷11
[28]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