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改革教育思想着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封闭型教育走向创新型教育,从传授式教育走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教育。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把握宝贵的时间资源,学会学习,把握素质形成的各个黄金季节,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课堂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主动做事,主动与人合作,让他们有机会尝试自己决定自己。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种方法。
1、 自学解答。
自学解答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按照课文预习要求、课后思考题或者老师课前提出的系列问题思考解答。自学解答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系列连锁性的,而不是单一的或相互无关的问题。学生依照课文内容自学思考答题,而不是简单的、不假思索的答题。这种方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空,因此适用于课文讲读之前的预习。例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课前设计了这样一组思考题:
(1) 董存瑞是怎样舍身炸暗堡的?画出描写他动作、神态的句子。
(2) 董存瑞为什么要用手托炸药包的方法炸暗堡?
(3) 董存瑞为什么能舍身炸暗堡?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吗?
以上三个问题,紧扣课文,由浅入深,既能促使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又引导了学生的思路,教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2、 此疑彼答。
此疑彼答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质疑,教师不露底脚,而是将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标在黑板上,由其他学生解答,这样疑和答都是多向性的,学生积极性极高。如果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问,往往挂一漏万,或者深浅无度,出现课堂尴尬局面。如果由教师代答,就等于早下结论,不能暴露问题端倪,看似统一了答案,实则抑制了学生思维。此疑彼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运用此法分两步走:第一步:寻疑,即寻找课文中的疑点。第二步:解难。例如教学《劳动最有滋味》一课,这样分布引导学生。
(1) 学习咱们的饺子里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这一段时,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找出来。
(2)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并问:谁能帮助解答这个问题?
3 、 圈点批注。
圈点批注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做上记号,写旁批。这种方法需要学生字斟句酌。为了避免学生无从下手或者提笔即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指向性,既让学生能动脑动手操作,又需要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教师问:五壮士在痛击敌人时虽然都怀有共同的感情,但表达的方式各有特点,你能一一说明吗?请在有关的地方写上你的批注。
以上问题,似乎在课文中有现成的答案,因为加进了说明的要求,所谓现成答案就成了学生寻找真正答案的出发点和凭借。由此可见,经常运用这种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4、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指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并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深化理解。在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小组或同座的同学应是不同层次(指语言能力方面)的合理搭配,还应指定同学负责组织,以确保讨论的质量。
(2)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发散性,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有话可说。
5、 拓展思维。
这是一个有效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想象能力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借助于朗读课文的录音器材,要求学生闭目静心听录音,思维随之而动,在头脑中自行勾画出一幅山、水、雾、花、舟的综合桂林山水图,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动态画面的景象,逐步把学生的思维从文中引出,拓宽学生的空间联想力。再如教学《小狮子爱尔莎》时,让学生思考小狮子爱尔莎与作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该不该把它送回大自然?从而开展讨论,展开辩论,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我们的教育应将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激发鼓励他们思考、研究、切磋、,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思考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