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书面阅读之惑

书面阅读之惑

调查:最新发布的《2006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书面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仅8%的学生能坚持课外阅读;仅1%的学生通过书本了解信息;仅5%和高中生购买名著;95%的高三学生从来不进图书馆。

困惑之一:浅阅读更受青睐

有调查发现75%以上的中学生每周都可以上网,85%以上的高中生经常用手机发送短信息。学生们虽然不喜欢名著,但对韩寒、郭敬明的小说推崇备至,一些另类的历史书如大话三国以及书店里买不到的口袋书(袖珍漫画书)也是学生追捧的对象。

很多人感叹,浅阅读时代来临了。按照国外通行的定义,浅阅读指阅读不需要思考图文以及跳跃式的阅读方法。

是什么导致浅阅读的泛滥呢?上海崇明县教育局黄永存认为,首先是我们的教育不够人性化,没有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在占居中小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的教科书阅读中,除了将文本视为文字材料用以进行字词句学习训练外,主要体现的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原本灵动活泼的课文上得暮气沉沉,而文学的娱乐功能则基本上是缺席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又承受着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确实有娱乐的需求、休闲的需求、宣泄的需求,乃至寻求刺激的需求,这自然让浅阅读成为他们的当然之选。

同时,中小学生浅阅读还导致了一种话语权的回归,一位中学生告诉记者,在课堂上,老师对于经典课文的解读都有一套标准答案,学得稍好一些的同学都能够举一反三,用解公式的方法去套阅读分析,这样的阅读其实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课外看图书、看画报的感觉却比课堂阅读要爽得多,因为遇到问题可以自己去思考,可以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和同学讨论、甚至争论。

一位同学半开玩笑地说,短信也许是我们中学生每天接触语文最常用的方式。短信也是一种浅阅读,学生们的思维与语言习惯被紧紧地限定在了70个字以内,紧张生活打败了深阅读,短信成为了使用率最高、最廉价的民间语文。

中学生的浅阅读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作出理论与实践的回应,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

困惑之二:功利化阅读冲击阵阵

上海复旦中学教师林军认为,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阅读正在变得功利,变得越来越不像阅读。

一位出版界的前辈感叹,现在人们的阅读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为了从书本中寻求教养、趣味、智慧乃至信仰,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一些实用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的都是各种关于实用、励志等价值取向单一、内容浅薄、形式雷同的图书,这是功利化阅读的一种折射,又是功利化阅读滋生的温床。

一位中学生说:考试考的我们要看,考试可能会考的我们也要看,考试不考的,我们想看也没有时间看。但是,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的实用阅读,终究是不可能使考生写出精彩的高考作文的。上海马陆育才联合中学教师张明霞认为,填鸭式阅读其实是最没有效果的,能进入学生的头脑也未必能进入他们的心灵,阅读不仅包括知性教育,还包括道德,即人文生活的德行教育,而一篇好文章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恰恰是通过这种知性教育所得来的。

一位家长说,有时候逼着孩子抄作文、背作文,要求孩子每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作摘录或写读书笔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作文没有明显长进,孩子还特别不耐烦。对于这种现象,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院研究生陆晓燕认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变了味,他们在压力之下失掉了读书的兴趣,貌似看了不少东西,也动了笔,但收获不多,因为主要是在应付大人。值得欣喜的是,今年复旦与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表明了一种趋势,高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核,而这种整体素质是牢固建立在日常的点滴积累之中的,而书面阅读无疑是这种积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其实,从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也可以看出,这些作文题目已经不仅仅是纯语文的命题,已经转变到伦理道德及价值判断的命题,不是简单的应付式阅读所能够解决了。

上海教科院实验中学教师汪忠信认为,书面阅读的效果可能不会像研究数理化那样直接明显,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与当前的考试制度并不协调,这也是目前学校、家庭面对的最大困惑。我们的教师、家长是不是有勇气让孩子花一些时间去读一点书、读一点好书;是不是可以去掉一些功利心,不要给孩子的课外阅读加上太多的负担,把课外阅读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孩子,让孩子自由地选择阅读的书目、学习的形式;是不是可以拿出时间为孩子营造舒适的读书环境,努力培养孩子读书时的良好习惯,在内容与方法上多与孩子交流,这是对学校、家长共同的考验。广泛而深刻的阅读可以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信心、力量、勇气以及永不枯竭的灵感。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