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我初拿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课教材,我一点思路也没有。因为我当时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思考是很少的,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当时必须要面对学生,完成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思索良久,虽然也是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才勉强完成了教案设计,但是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教学和指导,眼中是只有教材,而没有学生的,更没有考虑到学段的目标。所以当时的教学效果是不能令我满意的。
今天,我重新对这篇经典古诗进行了思考和设计。我感觉思路逐渐明确了。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在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当时的背景是作者忽闻蓟北被收复,延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想到可以马上携家人回到家乡,诗人是悲喜交集,竟至于喜极而泣,泪湿衣裳,当时这样的情感自然宣泄真是无半点掩饰的,情真意切,肆意流淌。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听闻到捷报时,那种手舞足蹈、兴奋难抑的样子,以及欣喜若狂的神情,和高歌纵酒而不顾一切的开心。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一心只盼望着能早日平定战乱,早日回到离别已久的家乡。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他竟激动得“涕泪满衣裳”。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突然和随意的连续动作把诗人骤然而至的狂喜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他不仅高歌畅饮,而且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从他一口气说出的的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就能看出他是归心似箭,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回了故乡——洛阳!
全诗围绕诗人的“喜欲狂”,着力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之情,掩藏在这狂喜背后的,是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爱恋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思。全诗辞真意切,无丝毫做作之感,突出表现了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我按照“初读诗句→品读理解→感情朗读”的过程,着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喜欲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教师结合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品悟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通过激情诵读指导,促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及诗中蕴含的丰富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在指导“涕泪满衣裳”时,我还进行了深度拓展,适时出示了诗人的另一首表现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灾难的诗作《春望》,引读之后,学生对诗人的悲喜交集之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感觉这样的拓展不仅能有效促进理解,也是一种深层的知识积累。
诗词学习的最后,必须归结到感情朗读和言语积累上。“诗言志,诗缘情”,这首诗主要是“缘情”。在反复和有效的朗读练习之后,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累一些生动的言语,还可以引发出学生更为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体验和熏陶,不仅是无形的,还可能是永久的。我们无法揣测出这种生发会在哪一片云彩上布雨,但是它一定会催生学生真挚、热烈而不加掩饰的“爱之情”。
诗词教学,要做到读中体验,读中悟情,品读诗词的言语之美和内在之情,进而为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而努力,这是我致力于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