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教学语言的繁冗与精致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一句话,教师的语言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课堂语言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繁冗多余现象。繁冗多余现象是十分普遍的。主要是重复,多余,零碎。在课堂教学中繁冗多余的语言指的是对完成教学目标基本没有任何的意义、并不具备教育性、无意识地、重复性语言,也是指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同一语句的重复、口头禅和语气词的重复等。经常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好吗?、知道了吗?、懂不懂,这是教师的口头禅。还有教学中出现的就是说、也就是、这个、那个、好的以及教学语言中加入的各种各样的语气词,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气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可以说,课堂教学语言繁冗多余的现象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是缺乏目标指向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老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内容。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时简直精疲力竭了。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使我大为吃惊。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第模糊不表,以至于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概念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的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即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在课堂语言的始终,都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时会失去目标指向性,失去语言的活力。甚至有时因为失去目标指向性,游离于目标教学之外,在引导学生、引导讨论的进程、激发学生情感时,语言力量不够,标的不明确,表达不严谨,从而制约着课堂教学,阻碍了课堂教学的进程。相反,流畅清晰的表达,有着明确目标指向性的课堂语言,就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清晰,表达干脆利落。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变化快,而调整、引导的策略就完成于瞬间,因此,都有赖于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明确的目标指向,才能将山穷水复疑无路引向了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
教学语言的机智问题如教师问:你的同桌哪个词语读得不好,不如反过来问:你的同桌哪个词语读得好。教师提问之后,遇到学生回答不上来,应及时转换问题的视角,从而生成教学。
2、课堂教学行为的形式与效度的问题。
当教学设计成为一个环节的时候,可以想见教学设计的效度是很低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应是指向教学目标的,而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视频播放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和初步的感受层面上,而应升华新的教学意义。如魔术表演带动学生学习术字,从而与文本相联。介绍姓蓝,引发课题蓝色的树叶等等。如果只注重形式的展示和过程的环节,那么教学效度就比较低。
教学设计的问题上,倡导陌生化的理念。即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优化组合,不入俗套,不人云亦云,识字教学不一定全部都是集中教学,也可选择部分进行分散识字,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文本核心问题和价值的挖掘与升华的问题。
一般来讲,文本教学都是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开始。教师教学也是从解读的角度入手,展开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因此,对文本核心问题与核心价值的挖掘成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文本阅读深度的重要体现。文本解读不管是读者主体,还是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都就在教师的解读中进行深度的同化、重组与整合,从而找到文本的核心问题与核心价值。找准了文本的核心问题与价值,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蓝色的树叶》一文,其焦点就在课题之上,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在文本的追问与探询中,指向语言的学习,从而实现人文与语言的双重发展。在文本中,李丽画了蓝色的树叶,原因是林园园不愿意借或不舍得借不能解读成不肯借。因此,只能画蓝色的树叶。文本最核心的内容和语言点就在于林园园的四句话语。分列如下:
⑴、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有画完呢?
⑵、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
⑶、林园园从盒子里拿出绿铅笔,说: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
⑷、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
其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含意林园园不愿意借绿铅笔。先说第一句,从吞吞吐吐中可以感受到,林园园在推托,另外,从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林园园已经用好了绿铅笔。这是找借口。第二句,林园园很担忧,还是不愿意借。同样,第三第四句同样看出文字背后林园园实在舍不得借。在教学中如果不把握这个核心的要素,纠缠于其它的内容如:李丽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心情是怎么样的?李丽小声地说,为什么要小声地说?李丽讲话很有礼貌等等。其实与文本核心的内容与精神价值是无关紧要的。另外,从人文性来讲,文本折射出来的那种是淡然的感觉,朦朦胧胧的,在教学中就不必要求点出乐于助人,只要让孩子们初步的感受到即可所谓的点到即止,不必让人文性凸显出来。
再看《少年闰土》的第一段文字: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一段文字表面看是写了闰土的形象,如果仔细分析,其实并不是真正写闰土的形象这是鲁迅意象化的唯美画面,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沙地上一望无际的西瓜都是意象化的事物。通过这种意象化的描述,其实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对自由、对故乡的向往和追求,表达着自己心灵深处的愿望就像文本中写的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