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配乐播放优美的山水图片。小主持人上场)
主持人:同学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山水名句。
生1(微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生2(抑扬顿挫):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师:真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山如画,水如诗。有这样一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好想去看看啊,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板书 题目及作者)
师(故作疑惑):题目中有两个“书”,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3:“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题目的意思是 “给谢中书的信”。
师(惊喜):从哪里看到的?
生3:课下注解。
师:真细心。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
生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伸出大拇指表扬)
二、读美文
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吧?请同学们自己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节奏和韵律,朗读课文。
师:刚才真是琅琅书声,声声入耳。可我想单独听“竽”,谁来“独奏”?
朗读展示(优美舒缓的古筝乐曲响起,激励学生入境):
生6:主动站起,单独朗读。
师:我听你读到结尾处,头都有节奏地晃动起来,能谈一下你那时的心里感受吗?
生7: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师:这是境由心生啊!朗读时就要这样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加上动作和表情。下面小组合作朗读,可以双人读,也可以多人读。
生8生9:(双人读)
师:我看到你们没有把面孔朝向同学,而是面朝对方,能说说你们这样设计的目的吗?
生10:我们是想创设一种作者和朋友促膝而谈的场景。
师:哦,你们注意用眼神来交流,从而传达出这种设计。
学生11等六人:(首尾句齐读,中间一人一句。每人都有动作表演。演毕,生鼓掌)
师:掌声是最好的肯定。讨论一下,他们的朗读为什么这么有感染力呢?
生12:他们很投入。读“高峰入云”时,就做出仰望的动作,好象高山就在眼前;读“清流见底”时,就做出俯视的动作,好象水流就在脚下。
生13:他们好象在游览。
生14:好象在享受美景。
师:对!他们把朗读当成了一种审美,一种激情,一种体验。让我们心怀这样的情感齐声朗读。(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的朗读,男生读得气势高昂,女生读得婉转悠扬,悠扬更能体现文章的诗意之美。下面请同学对照注解朗读翻译全文。疑难处做出标记。
(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
(每小组把错的最多的或者未解决的疑难板书,注意方法的总结。)
小组展示:
生15:“沉鳞竟跃”在我们组的翻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生16:我翻译成为“潜伏在水中的鱼”。因为老师说过要用组词的方法翻译。
生17:可“潜伏”像在说特务。(学生笑)应该组词翻译为“潜游”。
生18:我们总结出:翻译时要注意推敲,要符合文章的语境。
别组学生19:对啊!我们组有人把“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成“乱叫”,没有美感,和文章的诗意美不协调。可以这样翻译:此起彼伏地鸣叫。
师:大家注意到了美感,对!古文的翻译要力求“信、达、雅”,就是准确、通顺、美好。
下面请小对子互听翻译。注意纠错。(组内两人结帮互助)
大家两名学生,一名朗读原文,一名翻译,在全班展示。听者自我纠错。
三、赏美点
师:通过朗读和译读,你一定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请用批注法在书上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点评。可选择动与静、视觉与听觉等不同角度。
(学生自主学习)
师:请用“我从句中读出了 美。作者从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句式在小组间交流。
小组展示(代表):
生20: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先写山高“入云”,后写水清“见底”,山伟岸、水柔美,山静默,水灵动,共同构成了山水相映之美。”
生21:我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读出了生机勃勃之美。作者描写鱼和鸟的活动,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山林的热闹。
生22:我觉得不是“热闹”,相反,是宁静。这是用鸟鸣衬静,用鱼跃衬静。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样美丽的地方,我们可不要独享啊!请每位同学选择一副画面,用最丰富的想象、最生动的修辞,动笔为它写一段导游词,看谁争取到的游客多,谁就获得了“最佳导游员”的荣誉称号。
生动笔写作。小组交流。评选最佳导游员。
展示:最佳导游员上台交流:(屏幕显示图片,音乐响起)
(屏幕上展示江南山水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生23(一生给游客讲解,两生扮演游客,另外两生分别扮演高山和溪水):
“前方景点名为高山流水图。请大家抬头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多像一位父亲,高大,慈祥、沉默;俯视脚下,明净的溪水清澈见底,多像一个小姑娘,活泼,单纯,她拽着父亲的衣角绕着父亲欢快的唱歌、跳舞。好一幅动人的父女相依图!”
(生笑,鼓掌)
生24:前方景点名为色彩斑斓图。大家请看:水面波光粼粼,折射到两岸的峭壁上,闪闪烁烁,青林翠竹,间杂其中,真是色彩斑斓,像五彩锦缎上装饰了碧玉翡翠,好漂亮!
……
师:多丰富的想象啊!一点也不比原著差!
四、悟情思
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细心体会。
(学生自学。交流。)
生 2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一句,是作者对自然的赞美。
生2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一句流落出作者与谢公自比,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
师:是啊!作者身为朝廷重臣,却醉情山水、甚至选择了归隐山林,足见山水的魅力。请大家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作者资料,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可以讲故事、画画、和作者对话、模仿谢中书给作者回信等,传达出你对作者这种人生选择的理解。
(生动笔写、画、整理资料)
展示:
生27: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作者陶弘景很喜欢松树。每当风吹松枝,发出“沙沙”的响声,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们称他“仙人”。后来,因为看透了官场的黑暗,陶弘景干脆辞官隐居到深山。本文描绘的就是他隐居之处的美景。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进山咨询,所以当时人称他“山中宰相”。
(掌声。)
生28: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
梁武帝曾经用重金邀陶弘景出山,他不肯。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回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后来又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投影展示简笔画作。画上画了两头牛,一头被笼头和缰绳套牢了,不得自由,另一头,自由自在地在田间吃草。)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了他的心意,就不再强迫他。
生29:太有创意了!我和陶先生来了一次对话,请听:(生30上台配合)
生29(拱手作揖):陶先生,你有这么高的学问,应该为国效力,为何跑到深山隐居?
陶(仰天长叹):咳!官场黑暗!我实在不能忍受!太郁闷了!
生29(慷慨激昂):个人的郁闷算得了什么?大丈夫应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空有满腹才华,愧对苍生!你太消极了!
陶(忿忿不平):咳!奸人当道,何处施才华?与其催眉折腰事权贵,助纣为虐,不如学前辈陶潜先生,与山水相伴,保得自身清白。
生29(遗憾):咳!道不同不足与谋啊!
(掌声)
师:请问,小小年纪,从哪里学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29:历史课上。
师:生活处处是语文啊!把范仲淹和陶弘景做对比,这种选择本身就有对作者人生选择的深度思考,好!这种思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会更理性。范仲淹生活的北宋初期盛世太平,而陶弘景生活的南朝战乱频繁,政治腐败,人才哪里有用武之地?范仲淹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称道,陶弘景在乱世中洁身自好也是一种无声的抗争!
其实,像陶弘景这样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山林、醉情山水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都是作者的知音,都是能“与山水之奇”的人。
师:(屏显多媒体课件展示的一幅幅人物资料图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师: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
(全体起立,齐声背诵)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但是我们对山水的欣赏,对自然的解读,才刚刚开始。适逢十一黄金周,天时地利人和,给大家布置一个愉快的作业:来一次醉情山水之行,写一篇醉情山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