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是无法传授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两处提到语感。一处是课程目标部分,在感受鉴赏条目下,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一处是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的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至于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语感,怎样发展学生的语感,普高课标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非常重视语感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①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至于语感到底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尚无定于一尊的说法。但人们不约而同地趋向于这样一个词――直觉,其他诸如直接感知,近似自动化的心理活动,不假思索,敏感,也只是直觉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可见,直觉是语感最明显的特征,就表达而言,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者能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中驾驭语言的各种要素;就理解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话语中各种微妙复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进行直觉性的领悟。③毫无疑问,语感属于语言无意识,无法概念化规则化体系化,无法用明晰的语言展开教学活动,无法设定阶段目标明确的学习环节以对教学进行整体控制。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学习者也很难对自己的进步进行总结评价,因为学习并不会给他留下什么可明确把握住的东西,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④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可以称之为语感教学的,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是始终处在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⑤作文教学同样如此,一天到晚,只要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⑥自然,走不通的是大有人在。因为语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既无法传授,也无从考查,可以培养的应是语文意识。
二、语文意识是通向语感的阶梯
语感既然没法传授,语文教学中又谈何语感训练、语感培养呢?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先生就指出,并不是任何学问之事都是可以传授的,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但完全可以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⑦马建忠的可授受者即其语法知识,不可授受者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感。百年语文教育史已经证明,语法知识不可能包打天下,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马建忠先生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的意见,而应不断探求可授受的知识领域。从培养语感的角度看,这可授受者,应是语文意识。
语文意识,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李海林先生则称之为初级语感(或曰低水平发展的语感),这是一种有意注意,须经过主体的意志努力才能得以发生,实际上是一种认知,即对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知识操作。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⑧王先生认为,语文意识是语文素养所由生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阶梯。其实,从训练语感的角度看,这种对语言的有意注意,正是通向对语文的无意注意--语感的阶梯。
许多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尝试并总结出了一些训练语感的方法。有的强调体会;体会语言的表意,体会语气的表意,体会音顿的表意,体会重音的表意。有的强调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的词语,研究不同类型的句子,研究不同类型的语段。有的强调品味;品味分寸感,品味畅达感,品味情味感,品味形象感洪镇涛先生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建立了一套常模,其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与之相应的语感训练方法有,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所有这些,与其说是训练语感的方法,不如说是培养语文意识的方法,一次一次的训练,是在逐渐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并逐渐内化为语文学习的习惯,而语感只是语文意识不断作用于言语对象至一定程度的结果。
自然,语感是有层次之分的。我看,语感至少可以分为通顺感、生动感、得体感、幽默感、蕴藉感这样几个层次,每一层次的语感的敏捷度又有高低之分,对于任何一位学生,语感都有一个趋向更高层次的问题。当一个人一旦遇有自己的语感不能处理的言语对象时,必然要借助于语文意识去推敲琢磨。因而语文意识这一通向语感的阶梯,永远也不会因语感能力的增强而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