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语文课,仿佛谁都可以品头论足一番。然而,在新旧教学理念交替、碰撞、磨合的今天,在应试教育仍然没有偃旗息鼓的背景下,到底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呢?作为常规教研的载体,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学校制度化要求的支撑下,听评课仍然是同仁之间彼此切磋、互相提高的重要方式。笔者自1999年担任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以来,每周的例行公事之一,便是组织包括听评课等形式在内的教研活动。在具体听评课时,有时也会感到茫然无绪、单调重复,有时也会怀疑:这是不是应景式的务虚,是不是形式主义的自我纠缠?但我的同事们在执教公开课时的可圈可点,也使我似乎摸索到了一点听评课的门道。从评课的原则上,听评课着重看“四性”;从评课的内容上,着重抓“五点”。
看“四性”,看的是课的真实性、实效性、创新性与和谐性四个方面真实性。我们看待一节公开课,评价的起点是真实性,特别是看学生对文本感知的真实思维过程,看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的曲折性、领悟过程的自然性,看所讨论的问题的互补性与争鸣性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实际,看教师教学设计的框架内有没有学生课堂生成的意外情景,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是否拥有足够的引导能力。
实效性。语文课固然不能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训练课,但也不能借口培养语文素养、提升人文精神,从而偏执地走向虚幻之路,走向泛语文、反语文的泡沫化、边缘化之路。语文课即使要从“大语文教学”的视角出发,也应该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质的因素存在。一节语文课下来,至少应该能浓缩成一些“干货”,实实在在地授人以“渔”。即使是情感的洗涤、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阔这样务虚的东西,也是有迹可循的,也是可以依托于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的。实效性应该是评价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尺。当然,对实效性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课一得”,更不能走繁琐分析和机械训练的老路。
创新性。一节语文公开课如果没有创新性、千人一面,就会失去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只有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潜能、风格,并在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追求,才能给人以启迪。以个性化解读文本为例,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色彩。如果只是仰仗教学参考书的支撑,自然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鹦鹉学舌般地贩卖别人的思想。在公开课这种鼓励探讨、争鸣的舞台,我们提倡执教教师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当然,教师浸润自己最原生态的阅读体验,并以此传输、启发学生,才是最真实、最有感染力的阅读。
和谐性。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应当重点处理下列几对关系:一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相对明确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生发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借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就一味无原则地自由放任,而应该引导学生建设性地讨论,适时回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来。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完成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同的新的教学旅程。二要把握好个性化阅读与遵循文本逻辑之间的关系。既要倡导和鼓励个性化阅读,又不能走向漫无节制的以颠覆传统观点、消解一般观点为快意的末流阅读。三要把握好文本拓展与文本解读之间的关系。既要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又要防范因过分注重拓展迁移,文本解读反而欠火候的现象。四要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文字的内蕴、情感之间的关系。
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又要避免画面、图像对文字潜在魅力的冲击。五要把握好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既要避免走繁琐训练的歧路,又要防止必要的语文训练的缺席。六要把握好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与高考语文之间的关系。既要防范高考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过早介入、过早链接,又要避免对高考走向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抓“五点”,抓的是切入点、制高点、高潮点、动情点和拐点切入点。一节语文课如果上得不好,容易出现杂乱无绪的现象。一篇课文讲多讲少、讲深讲浅,重点、难点定位在哪里,没有一定之规,但找准切入点很重要。如有位教师讲李白的《蜀道难》,找的切入点是“‘蜀道难’到底‘难’在何处?”学生于是从文本里细心寻觅,很自然发现入蜀之路的险峻艰难;一唱三叹之余,便可窥蜀地久居之难,蜀中军阀可能酝酿着凶险的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诫当局者在形势险要处应当好好防守;一番思悟之后,更可自然联想到人生之路的艰难。层层发掘,剥茧抽丝,便达成了对诗歌主旨的解构。
制高点。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应当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抢占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归纳出某种相应的思维方法,可以是矫治学生的思维疏漏,也可以是大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是与高考或隐或显的从容对接。每一节课的制高点都要站在宏观的视野、动态的视角,着眼于学生思维的系统发展,应该指向学生思维、情感和悟性等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终极发展。不能总是重复,一点序列和层级也不讲,一点梯度和坡度也没有。
高潮点。没有高潮的语文公开课无法紧紧揪住学生的心弦。教师要充分运用渲染铺排、对比纠错、悬念照应、起伏跌宕、谐趣幽默、个性解读、质疑探究等多种方式激活语文课堂,师生互动、酝酿高潮。
动情点。当前,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有过度泛滥的趋势,却偏偏看不到语文教师激情的张扬与澎湃。部分课堂在提升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语文教师的职业角色和主导作用被弱化了。而实际上,教师的激情恰恰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强烈动力之一。没有语文教师的激情,何来语文迥异于其他学科的动人魅力?
拐点。课堂结构设计忌平淡无奇、平庸乏味。如果一堂公开课能匠心独运地设计一两个拐点,又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将大大强化教学效果。特别在小说、戏剧这类情节注重起伏跌宕的文体的学习上,公开课没有必要过于追求四平八稳,应该自然地运用与文体一致的课堂结构程式。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小说结尾“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的特点,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续写和改写小说的结尾,特别是隐去微型小说的结尾,让学生依据铺垫、暗示,合理地制造意外、波澜,往往能激活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的火花异彩纷呈。出现疾徐有致的拐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将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