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法是古代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古代的倍受推崇和迅速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土壤。若想要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当代语文教学,那我们就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古代的教学模式,这就涉及到一个由古代向当代转换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将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当代教学中去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古代和当代这两种教育模式各自的特点,以便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或理念,我们便可以继承下来;而那些对学生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我们则需要予以否定。为了理清这两种教育模式的各自特点,现对二者作如下简单对比。
1. 对阅读作品的语料积累量
古代教育的典型形式就是私塾讲学。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私塾先生们十分推崇虚心涵泳的教学方法。课上,他们引导学生们反复吟读文章,感情充沛地全心投入到作品塑造的境界中去。对于对文章的讲解,先生们则惜字如金,不轻易开口,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己领悟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阅读文章上,其阅读量相当大。同时,学生经过多次重复地朗读文章,最终便可以背诵文章篇目,积累大量的书面语语料。而当代语文教学的阅读范围,则只局限在教师精挑细选的那几篇文章上;一节语文课,教师用大部分时间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花在诵读上的时间也远远少于古代。因而当代学生的阅读量和对作品的背诵积累量不及古代学生大。
2.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古代传统观念中,天地尊亲师的伦理关系思想很牢固,教师被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学生轻易不敢违抗教师的命令。久而久之,传统教育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模式,唯教师之为听。这样的思想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习惯于把教师的思想直接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造就了我国数以万计的代老夫子言的文弱书生。当代语文教学则重新审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代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向导,对学生起帮助、引导的作用。因而当代语文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
3. 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让学生整篇整篇地诵读文章,对文章的内容不做过多讲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整体感知文章,增加对文章的审美情感认识。但另一方面,这种整篇诵读的方法又增加了学生对文本认识的模糊性,导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文章固然在于心领神会,但一些文字上的表达还是不可缺少的。与此相比,当代语文阅读教学,则十分重视对文章进行深入彻底地分析,甚至精确到某个标点。这样条分缕析地学习固然注意到了细节,但却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情感认知。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所大力倡导的,无疑是当代教学中所缺少的。而当代阅读教学方法也有其可取之处,只是在具体实践中有些欠妥当的地方。
4. 学生个性化交流
由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材都是古代圣贤的经典文献,出于对先贤的尊重,很少有人敢对这些圣经提出质疑,而这种四平八稳的教育体制又不提倡学生的创新,一再强调守礼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学生的个性化交流自然就很少,即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交流,所谈论的也不过是在这些规矩允许范围之内的条条框框。诞生于当代开放社会中的当代教育体制则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并勇于对教科书等一切参考资料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便可以得到肯定,学生的个性化交流成为当代教学十分关注的问题。
不难看出,传统教育中,学生在阅读时会有自己对文章的思考,而注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当代教育体系,也正在为了激励学生在面对文本时主动思索而不断努力。这就是传统教育与当代教育相同之处:都致力于激发学生思考。这便成了涵泳教学法向当代移植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这两种教学体系的相通之处使涵泳教学法的当代转换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涵泳教学存在的当代土壤又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应该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涵泳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又能充分体现出当代教育特点的新型模式。本着扬弃的态度,当代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运用涵泳这一教学法呢?
首先,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与古代相比,当代的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心中没有对名词佳句的积累,没有读过大量的文章,学习者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懂得多了,文学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古往今来的名人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读书破万卷的努力后才一举成名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李白、杜甫这样的文学天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锻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意。而这些是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实现的。因此,我们提倡学生要加大阅读量。也许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一些有益的文章,丰富自己的阅历。教师在阅读内容方面应该给学生以指导,多介绍一些健康的、难度适中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文章,种类也应该丰富多彩。
其次,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当代教学中,一定要摆清楚学生和教师的位置,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但不能取代学生思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考,并且在关键时刻给以引导。我们提倡同学间、师生间的个性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教师要始终掌握课堂的控制权,不能放任自流,把语文课上成自习课或是讨论课。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学生主体重视不够,不提倡创造力的培养,而是一味地灌输课本知识和先贤圣人的言行,导致陈旧的封建思想束缚中国知识分子数百年。因此,当代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要是合理的思想都予以肯定,努力培养特色人才。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尊重学生主体这一思想的正确解读。有的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只不过是旁观者,不给指导,以为这样就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结果导致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控制权,而学生又缺乏驾驭陌生文本的能力,最终偏离教学目标,达不到教学目的。因而,在提倡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要重视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理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取得最佳效果。
第三,采取整体感知同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传统阅读教学重视整体感知,当代语文教学则侧重重点分析,二者各有其优缺点,又都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方法。因而,我们提倡将这两种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整体感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审美情感,从感性上理解文本;而对重点语言现象的分析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深度。在阅读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整体感知和重点分析都要运用到。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方法的片面性,更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重点分析一定要做到少而精,不能条分缕析地进行剖析,这样则使文章被分解得失去其原有的整体美了。整体感知也忌滥用,二者都要掌握一定的度。
第四,提高阅读要求。古代学生阅读时要全心投入,虚怀若谷地吟诵,是因为担心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会影响对文章本意的理解。所以要想真正体会到文意,就要摒弃杂念,用心感受作品,追求其真意所在。当代阅读教学则明显对阅读的重视不够,忽视了让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品读,这样必然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而,教师平时应注意提醒学生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地读文章,要用心体会作品的旨趣。这样也能更好地使学生增加对作品的审美情感,为语言文字的魅力所陶醉。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环境,如学生朗读时不轻易打断,保持文章朗读的完整性。这样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认真体会。
第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适宜的阅读情境。目前,先进的信息科技已经为当代教育注入了一支营养剂,使得当代教育有着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亦真亦幻的境界,使阅读教学突破仅仅一间教室的空间束缚。这样,便更能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感染学生。涵泳教学强调读者与作品接近,并进入作品的预设情境中,这在古代只能凭借学习者的联想与假设实现。而当代则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营造适宜作品情境的阅读气氛,辅助读者进入情境。如学生朗读时配以符合情境的音乐,学生则更容易和着音乐的音调,感情充沛地朗读,尽量使自己的声音、声调、停顿、重音等读得尽善尽美,与音乐的起伏融合在一起。在带给别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感染了自己。还可以在学习文章前播放录像资料,使学生了解文章背景,缩短与作者的时空距离,更容易理解文本。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好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本的领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