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改革后,评价方式进一步优化,改变了以前一张试卷决定孩子语文成绩的做法,增加了识字朗读语言能力评价的环节,即口语考试。我为这种做法叫好!语文不光是让人学会写文章,更要学会与人交流,学会灵活地运用语言。未来的社会,已不适应闷葫芦式的人才,能说能干的人才比较受欢迎。通过考试,每个孩子都有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让胆怯和自己分手,让自信伴自己同行。
口语考试内容分为朗读字、词、句和文章,回答老师的提问,讲一个小故事。我负责做二年级的测评老师,发现孩子们的识字能力普遍较强,朗读的水平也很高,但在交流对话的环节,我发现孩子们表现得还不尽人意:多数孩子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知道要用眼睛看着老师,有的盯着地面说,有的抬头看天,有的左看右看,目光游离。和人谈话,最起码的礼貌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对方,让对方感到你很尊重他。个别孩子回答问题时,好像是在背书,不像在和我交流。同样的问题几个孩子的答案几乎一样,可能是孩子们年龄小的缘故吧,紧张是在所难免的,期待着他们到了三年级能好一些。
孩子讲自选故事时,要求有一项是要有体态语言。有的孩子加上了,但显得很不自然,像是硬加上的,让人看着很别扭,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加。讲故事时,眼睛能看着评委的不多,多数孩子还是盯着地面讲。
这次口语考试,所有的孩子都用的是同一套试题。一位在考试时,另一位在旁边准备。这样做有很多弊端,容易让家长或老师产生功利的做法,只准备一篇文章。随着年级的升高,我觉得口语考试时还是应该多出几套题,阅读面要广一些,最好每个年级都建立一个适合本年级的口语测试题库,考试时也可以跟成年人考普通话一样有十几套考题,考试时随机给他一份读,难度适当地增加,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小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年级考试,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本年级考试。如果觉得自己行,一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参加二年级的口语考试,节约了时间干什么都好。只要在小学阶段能通过最高一次考试就可以不用再参加了。这样,优等生能吃饱,困难生能吃好,这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呀!
每个考场的评委有三个,一个是老师,两位是家长。这种让家长参与的方式深受家长们的欢迎,他们评得都很认真。但具体操作等级评价时却让人有许多疑惑不解之处:口语考试分abc三个等级,每一项按照孩子的表现,三个评委打出自己所给的等级。然后由教师评委采用优选的方式进行总评。如某一项中,三位评委分别打的是abb,总评时就给他取最高的等级a;如果打的是bcc,总评就取b。采用这样的优选方式一路打下分来,等于是一个人说了算。只要某一项的某一个评委打了一个a的分数,他最后的总评就肯定是a。所以,我所负责的这一考场,全场学生总评成绩都是a。
我听有些老师说他们的考场也多是a的成绩,真是形势一片大好呀!但我却实实在在地发现孩子们之间明明是有区别的。如果年年如此考试,三个评委岂不如同虚设?本班老师和家长又如何了解每一位学生考试时的真实表现?老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又怎能因材施教?孩子又怎知向哪些方面努力呢?可能组织者的初衷是好的,让孩子们的考试等级距离缩短,都能充满自信。但如果一点距离都看不出的话,口语考试就成了形式化的东西。孩子们既需要大人的鼓励,也需要看到自己的差距,不要让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成了空口号。
采用abc的等级评价方式比较适合于一人说了算的时候,如单科考试时任科老师一人负责评价。既然有三个评委,就应改体现每一位评委的参与性。建议采取五分制的方法,评委只要两个即可,这样平均起分数来就容易一些。采用五分制,孩子的等级距离拉得也不大,但我们能看到微小的差距,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任何一项改革在初期的愿望都是好的,但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别让小学生的口语考试变了味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