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体会到开拓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在教法上求新、求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是被动、机械地获取知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即使学生万一回答不上来,教师到最后总会一锤定音。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异。在学生认识事物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曾这样教《伟大的友谊》:先让同学找出上下文中有关内容,说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怎样在生活上互心、工作上互相支持。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后再互相讨论,谈谈马克思在事业上有什么伟大成就,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他们的友谊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同学之间的友谊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样教,联系实际,学生的思路自然打开。教法上的创新使同学们较深地理解了教材,掌握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有低年级教材《司马光》,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怎样救人,再谈谈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学生很快便想出拿梯子、拿竹杆让小孩爬出来等,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要救人,必须人和水分开,人离开水或水离开人。而平常教师往往只注意总结司马光的品质,却忽略了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这种思路,既有顺向思维,也有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指导学生更新学法。旧教学模式,学生常以背诵默写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厌倦,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学好语文,先要养成预习习惯,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试探性地解决问题。何况,一篇新课文,很多都是学生学过的字、词、句,甚至一些生活场景学生都十分熟悉,教师再翻来覆去地分析,实无必要。其次,学生要敢于质疑,课外提问,课内讨论,学生要主动积极,不能使之留于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以及口才,使语文知识能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再次,学生还要勤于动笔。对于教师的一些辅助性教学手段,如《月光曲》中,如果播放贝多芬的曲子,学生听后便可将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这样,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能得到充分发展。还有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这一类文章,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写上续编,这也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黄河象》、《琥珀》一类文章,便可想想是否还有其它的形成过程呢?动笔记下来。这对听、说、写能力都有所提高,时间一长,事物便会从量变到质变,那么,学生的语文水平便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更新观念。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应是高素质人才,知识要渊博,同时还要能言善辨,坚强自信,表达能力强。只有认识这些,教师才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勤奋刻苦地朝新的目标努力。这样,通过运用新的方法,坚持不懈,我相信一份耕耘,一定会有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