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课堂是语文的课堂,上出语文味成了这节课至始至终的追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的反复渲染、情的极力营造中去建构境,最终形成了文境、曲境、心境的和谐交融。而上出文化的气息,由文识人,缘文知曲,这是以《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作课题的文本的内在要求。学生在文本张弛有度的节奏中,在乐曲恬静而又激荡的旋律中感知景,感悟情,感受曲,步步深入,层层深化。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赏二泉映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泉映月》。(学生齐读)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池边赏月。小阿炳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共同走进那个迷人的中秋之夜。
2.[出示词语] 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4.指名读。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小阿炳也看到了;你们所听到的,小阿炳也听到了。但是,除了淙淙的流水声,还是淙淙的流水声,其它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读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将之整合在一起,形成词串,组成诗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二泉美景。学生在读中走近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悄然间已进入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做好了铺垫。】
二、叹坎坷人生
1.过渡: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大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他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交流:
(1)阿炳看到了什么?(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阿炳再也看不见他儿时所看到的美景,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个字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
(2)阿炳听到了什么?(淙淙的流水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板书)
3.是什么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到了这么多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到底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板书:人生)(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出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4.同学们,就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留在无锡的大街小巷是一幅什么样子?你看到了吗?读给大家听听?(补充:把这三个词再仔细地读一读)
5.这就是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的形象。(引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1)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整天这个词语?什么叫整天?
(2)就是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阿炳整天(戴着墨镜),整天(操着胡琴),整天(卖艺度日)。
(3)大家想一想,阿炳就在这整天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出示:在( )时候,阿炳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6.同学们,这就是阿炳十多年来的经历,他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板书:坎坷)
(1)请大家闭上眼睛,把你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那张脸上。你看,那张曾经非常可爱的脸,那张曾经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的脸,如今,随着师父的离世,随着他的双目失明,随着大雪纷飞,烈日炎炎,那张脸就变了,变了,变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学生回答)
(2)是呀,你可曾记得饱经风霜这四个字曾经写在谁的脸上?(师父)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饱经风霜四个字写在了阿炳的脸上,刻在了阿炳的心里。
(3)同学们,经历坎坷人生的阿炳尽管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面黄肌瘦的脸,布满皱纹的脸,但他心里面却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望。读:[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m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7.美好的中秋佳节,阿炳独坐二泉池畔,思绪万千(范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随着淙淙的流水之声,(齐读)
当大雪纷飞的画面在阿炳的心头涌起的时候,(指名读)
当烈日炎炎的画面在阿炳的心头涌起的时候,(指名读)
这声音伴随着泉水,伴随着阿炳一幕又一幕饱经风霜的人生历程,在阿炳的心头响起,读(齐读)
【设计意图: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而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更是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学生在切己体察悄然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三、品二泉映月
1.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播放乐曲)
2.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师生交流)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怎样的旋律中看到的?(接问:你从这样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你呢?)
(2)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是从怎样的旋律中听到的?(接问:你从这样的旋律中听到了什么?你呢?)
3.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交流的就是课文中再现《二泉映月》的一段文字。(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dànɡ),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就是这样通过琴声表达心声的。来,让我们带着音乐留给我们的感受和感动读一读二泉映月。(学生齐读)
4.老师将这段话用两种颜色区分开来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读黑色文字,我来读红色的文字。其他同学注意听,你发现了什么?(师生配合朗读)好,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
现在咱们换一换。我读黑色的文字,大家一起来读红色的文字?
5.同学们,你们从二泉映月中看到了月光、清泉,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而老师还听到了一个字,这个字深深地留在了老师的心里,谁来猜一猜?
对,是爱!(板书:爱)你们听到了吗?阿炳爱什么?[出示: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引读,再读)他还深深地爱着什么?
让我们一起读出阿炳内心的爱。
6.(再播放音乐)同学们,听,仔细地听,用心地听,把我们的整个身和整个心融入到二泉映月当中。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再读一读二泉映月。(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他苦难人生的真实写照,是抗争,是向往,更是热爱。在对乐曲的感同身受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教学已浑然进入人曲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而对描写乐曲部分的内容再次赏读,既是文曲合一,又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领悟曲子的丰富内涵,达到知人识曲的妙用。】
小结:同学们,这是一首不朽的乐曲,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在人生当中不同的阶段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去深深地体会阿炳的《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