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种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就是我们跟着作者在拍摄,慢慢地,镜头里出现了一个少年。作者没有即刻道明他是谁,而是一番颇为细致的描写过后,告诉我们这少年便是闰土。这样的开头值得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并加以积累。读下来我们就知道,原来这是作者三十年前的记忆,为什么他会记得如此清晰呢?想必这个人跟他的关系不一般。
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此刻,作者对闰土可是久仰大名了,所以对于闰土的到来成了作者的一种盼望。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一个也一个好容易,将作者内心对闰土的到来所表现出的开心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当我们读到第16小节时,眼球自然会被第一句话所吸引,一个啊!一个语气词加叹号组成的短句,将作者此时此刻的所有感受都浓缩在了一起,正像作者说的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那是一份怎样的羡慕啊,作为同龄人,面对如此一个朋友能不佩服,能不喜欢吗?难怪作者先前那么盼望闰土的到来呢!他们一个是少爷,一个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彼此之间虽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但那铁一般的关系特别令我们感动。看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个可惜、一个须,透露出他们彼此之间的留恋。急、躲、哭、托、送正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因为两人之间很要好,所以对彼此的分离更是那么地不舍。
回过头来,我们再读课文,其实作者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是很有层次的,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人物描写方法。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是记忆中的闰土,采用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在我们的脑海里首先定了一个型;接着第三自然段就是传闻中的闰土,形象地向我们交代了闰土名字的来历;耳闻不如目见,紧接着作者就仔仔细细地刻画了初见到的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教学时我们可以抓这里的一些重点词通过换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比如问学生将紫色的换成苍白的或腊黄的会怎样?;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画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从而让学生更深地感受闰土的特点。同时也正因为是初见,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这里隐约中就能读出他们的关系不一般。然后作者就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交代了闰土所知道的一些新鲜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潮汛看跳鱼,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活泼可爱的少年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然而闰土所懂得的这一切都是作者所不知道的,文中用了一个素不知道,将笔锋一转,我们不免会想闰土所知道的这些事,为什么在鲁迅看来是新鲜事,是希奇的事呢?那是因为 我和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是一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也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我们要引导学生懂得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更加突出闰土的见多识广,表达了作者对广阔天地、农村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导学生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由衷地赞扬闰土知识的丰富。
其实在原文中结尾处还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在朦胧中,眼前又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看似重复的环境描写,正是作者首尾呼应的匠心之作吧!而此处作者将他们删除了,我想应该有他的目的,或许作者在此从此没有再见面停笔,想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