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说课】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一册最后一个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专题共分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深思”三个板块,分别侧重于自然之美、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故教学目标分别侧重于感受鉴赏、思考领悟、探究创新。
文质兼美的《江南的冬景》,列板块“谛听自然”之首,自当确立感受鉴赏的核心目标,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多属江南人,谙知江南之景,是学习本文天然的资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提高朗读技能,恰当表达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掌握诗中有画和“隔”的美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3.掌握自然细腻的基本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赏体验江南秀美冬景,谛听天籁,感触其美。
2.品味语言,交流探究,涵咏文本“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3.对文本自然细腻、虚实结合的特点能提出个性化评价。
4.写作表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文本 “诗中有画”的自然细腻的意境,掌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难点:应用创新,化虚为实,描绘心中江南冬景。
【教学方法】
朗读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创造性练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某国有一位著名女演员,拿着一张写着字的纸,以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当众朗诵,运用的是她演悲剧时的腔调,那沉痛苍凉、凄苦激烈的音调,使座中有人为之泣下。可是,她朗诵的是什么内容呢?菜谱,是菜谱!真是想不到,语言的声音竟有如此魁力。看来,鉴赏散文,不能不读。
〖朗读感受,审美感知〗
[思路设计]
1、 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个性化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尝试。
2、 读的学生用四个字概括所读冬景,并指出其景物总特征,全班共同评改。
[设计缘由]
从声感出发,因声求气,循气得情,而个性化朗读,倡导学生读我所爱读我所感,再辅以他人评价示范,利于学生互补互动; 以概括的形式复呈所写景物,并提炼出其特征,这是审美必有环节。
[预想引导]
1、全文优雅明朗,节奏宜舒缓,语气当透着清喜自在。可能学生做得不太好,要结合具体语句齐探讨,共揣摩。
2、对“景”的理解,学生可能有所不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单指自然之景,二是既指自然之景,又指人的活动。对此,要予以明确,可供学生自由选择。
3、“悠闲”是表达感受之词,不可概括冬景特征。
4、供参考:晨霜街景(可爱明朗),郊野草树(生气含蓄),冬霖寒村(如诗如画),喜人雪景(美不可言);曝背谈天(晴暖温和),寒郊散步(逍遥宜人)。
[组织形式]
A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B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示范。
〖重点鉴赏,审美探究〗
[问题设计]
“冬霖寒村”是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全段是如何言传这种“悠闲”的呢?
[设计缘由]
“冬雨寒村”这一段,描写细腻,如诗如画,引人入胜,还蕴含着美妙的美学知识,同时,本段侧重正面描写,同时,又有侧面烘托,虚实相生,是全文艺术性的缩影。以本段难言之“悠闲”为突破口,以品咂诗画之味为主要载体,用美学知识作为方法,学生、文段、教师互动交融为追求。
[预想引导]
估计学生能意识到,但可能不全面不深刻,所以,教师艺术性地引导很重要。引导时注意以下几点:
1、时间为“秋收过后”,人自然清闲;“长桥”卧于“河流”之上,映影潋潋,皆江南独特风物;“三五人家”傍河而聚,而非黑匝匝一大村落。全透着“悠闲”二字。
2、“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这句集中体现了中国诗画中“隔”的艺术。山仅是个小土山,而窗一含,幽境自出。可能大部分学生忽视那中间的“杂木树林”,其实这儿亦有“隔”之妙,把窗和远阜之间的空旷用些随意的“杂”木填一填,避免了单一,闲来之笔,雅趣十足;闲来之境,风味独特。可引李方叔词“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汀草涨痕添”,李商隐“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来体味这“隔”的神妙。(可参考宗白华《美学散步》第26页)
3、背景“一层淡得几不成墨”,淡雅水墨,雨淅淅沥沥,纷纷洒洒,经久不停,皆使这背景下的人人景景都悠闲了。
4、门前泊着只“乌篷小船”,荡来荡去,熟悉亲切,动作上以动衬静;茅屋里酒客喧哗,画中人好不悠闲,声音上以动衬静。
5、色彩淡雅:白、淡墨、红黄、月昏。整个画面多浸于朦胧之中。
6、全段诗中有画,妙不可收,可引王昌龄诗《初日》以拓展体验。(“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可参考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1页)
[组织形式]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分小组探讨问题——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引导体味。
〖分析评价,提升境界〗
[问题设计]
“冬霖寒村”引用“暮雨潇潇江上村”,很妙,你看,目及江南冬景,连强盗都客客气气地求赋诗冶性了,这景不是迷煞人了吗?这是虚写。文中还有哪此地方也运用了虚写手法呢?看看哪位同学既找得快又说得透。
[设计缘由]
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独特风格,恰是本文的重要特色。若要学生尝试此法,并能创新,需要先发现,体会。
[预想引导]
学生从文中找出虚写之处,并不太难,所以,不能仅仅停留于指出来,还要读出其妙,对此,教师要加强引导。供参考: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儿,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此为反衬;以闽粤之冬来衬写江南冬的恰到好处,也是反衬;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侧写江南冬景之宜;引用诗句描写雪景,是为借衬;以己搁笔去散步,侧写冬景诱人。
另外,考虑课堂进程,此时学生可能精力有所衰减,所以,拟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组织形式]
教师“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学生回答比赛。
〖化虚为实,应用创新〗
[问题设计]
1、我们知道,文中虚写了不少冬景,并且,就是一些正写的景物,有些同学很可能觉得仍不过瘾,甚至有些同学很可能头脑中早就绘作了另一幅美妙的江南冬景。好,请大家牛刀小试,提笔正面描写你所钟情的江南冬景,看看谁写得如诗如画,自然细腻。
2、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和学习课文的体悟,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得如诗如画,自然细腻?
[设计缘由]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学生体验了冬景之美,又体味了虚写之法,自然就会萌生学以致用、表达实践的需求,所以,选择此时来让学生进行书面训练是个好时机。
[预想引导]
学生书面训练时,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思路。
在评析学生所写内容时,教师既要予以肯定,又要对其不足之处能引导全班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
在大约评析了三位学生写作片断后,让学生结合自己鲜活的实践经验和对课文的体悟来总结提炼,融汇整合,此环节不可或缺。供参考:用心观察;有颗感受美的心灵;懂得些美学知识;熟悉所写事物;情深意切,真挚细腻;文学修养要高;富有爱心和善良……
[组织形式]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书面实践——学生荐读,全班共评——学生总结提炼,融汇整合
〖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这篇课文,把江南冬景的可爱迷人、作者心境的闲适,用虚实相生的写法,凭舒缓自如的行文,以清新、纯朴的语言,交融在一起,是那么和谐统一。愿每位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在读写中,主动接受美的熏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愿每位同学都能做美的人,做幸福的人。
〖布置作业〗
江南的冬景是“秀美”的,而在那遥远的西北,在那西地平线上,呈现的却是惊世骇俗的“大美”。课下请同学们结合《江南的冬景》对比赏析下篇文章《西地平线上》,可以从景物内容、景物特征、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对比。
【板书设计】
晨霜街景(可爱明朗)
郊野草树(生气含蓄)
冬霖寒村(如诗如画)
喜人雪景(美不可言)
曝背谈天(晴暖温和)
寒郊散步(逍遥宜人)
【教学反思】
整节课师生以文本为落脚点,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张驰得道,设计合理得法,探讨有得,其乐融融,教学效果非常好。下面是几位学生的课后感言:
1、“在我们老班的影响下,我已经被文学深深地吸引了。那富有激情的讲解常使我不由自主地走进书中的童话世界,使我不由自主地用心拥抱世界,感觉世界。每上完语文课,我总想提笔写上一本声情并茂的小说,用上“侧面描写”,用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记录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名字就叫“阳光照耀下的纯真年代”。只可惜笔太拙,唉,何时我才能想写就写?”
2、“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语文课。老班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演,会把我带入文章所营造的世界。那是与作者心灵间的交谈,是与文中的人物们的嬉戏,是意识的神游,是思想的升华……语文课成了我心中再理想不过的语文课。再也没有令人厌烦的字词讲解,而是老班引导我们,并且和我们一起探讨文章。我可以完全融入一篇文章,去思考除了‘第几到第几小节为第一层’以外的更深层的东西。”“我很高兴地看到老班并没有扼杀我们的想法(或许和标准答案不一样),这是我从小到大所碰到的语文老师中绝无仅有的开明。”
3、“我很顽固地认为,语文课是最枯燥乏味的,而现在,这种想法彻底被颠覆了。我酷爱语文课,那是放飞思想的自由天地,那是至尚的美妙享受。”
不过,在“化虚为实,应用创新”这一环节上,尚显仓促,感觉学生发言不够尽兴,如果采取小组四五个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也许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