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月迹

月迹

月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为什么从“不满足”说起?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个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月亮“溜”进来,“爬”着格儿,恰是儿童的语言。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正因为“月儿走了”,才有后面的故事。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院中寻月图。儿童的疑心,越想越真,“星儿”似乎果真就少了哩。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乎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我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静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至此处,主旨已呼之欲出。由开篇的不满足变为此处的满足,此为全文构思的凝聚点。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河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到那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主旨已经凸显:美好的事物属于每个人,只有不懈的追求才能得到。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互依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赏析】

“月”,牵挂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的愁思啊。东坡“把酒问青天”,又低头自语:“月有阴晴圆缺”;朱淑真在香笺上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杜牧仰天遥望:“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贾平凹,这个早已打上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的文人,自然会用他自己的文字去寻“月”,踏上月的踪迹,寻求儿时心中的梦。这是一个饶有情趣的散发着诗意的举动,本有附庸风雅之嫌,可主人公们却是一群有童稚烂漫心的孩子,读来只觉生趣盎然,引起人们无限的思索。是啊,世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属于我们的那一份美丽。这是个既简单平凡却又美丽无比的道理,贾平凹把这道理都含蓄在孩子们天真稚气的对话里了。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