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二)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二)

篇九:不谋而合听两位名师教《我的战友邱少云》

朗读指导一、二、三

首先,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语文有效课堂的一般特性。其一:书声朗朗以朗读为学习的方式;其二:议论纷纷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其三:情意浓浓以感悟为学习的状态。

其次,我们可以总结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几个招数。招数一:教师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读课文。这些语言在课前可以作充分准备,必要时写下来,记住了,在适当的时机泉涌般的激情往往能震荡人心;招数二:对重点段落,教师要精心组织,采取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循环往复地读,注意情感的递进,往往越读越有激情,越读越受其感染;招数三:学生的想象和情思要建立在对表象的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图片、影象、音乐的恰当运用,往往能立竿见影而事半功倍。注意点:不要让朗读变得枯燥单调繁重,没有引导和变化的死读呆读,只会影响乃至降低学生对读书的兴趣,所以,放羊式的或小和尚念经式的朗读应该休矣。教师的教学手段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孙双金、王崧舟两位老师另一共同点是有激情,能很快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文本表达的情感调整到一致,进而以自己的情绪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最后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在精神世界中水乳交融共同成长的境界。这种交融和成长得力于他们内在的激情与他们课堂内精妙环节的不断呈现。

篇十:预设决定课堂的温度、广度和深度评特级教师窦桂梅《晏子使楚》的三次课堂预设

不要让课堂游离于文本之外

关于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曾作《对深度语文的深度思考》一文表达了自己的认识。

我所想到的是,万不可把这样的课堂作为检验语文课堂成功与否的镜子。

这种游离于课本之外的语文课堂,只是把课文作为老师想要阐发和深度的工具。似乎有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但教师的着力点已经转移,已经转移到对所谓人生、生命、世界的关注上去了。的确,孩子的终身发展离不开这些,这些甚至是构成一个有生命活体的重要元素,但把语文课拿来作这样的功课,可以偶尔为之,却不可常求。因为,这样的语文,本身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在无形中就淡化了,学生语文的基本素质必将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这种所谓的品格的锤炼、道德的提升是否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们恐怕更应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吸收营养,得以形成和发展,而不是毕一课之功所能达到的。

篇十一:学名师上课不是简单的照抄简析抄课现象

平视名师

名师给人留下深刻的东西,无疑是他们课堂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打动了你我。于是,自己利用平时的教学也来试一试,我看也无可厚非。照葫芦画瓢,毕竟还是画了。总比那些听完课后什么都没留下的随风消逝来得强吧。

学习名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带着审视的目光去学,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目空一切,有自己的思考与心得。对激赏的环节,能静下心来作更深入的思考:好在哪?为什么好?应与自己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看,即使在模仿中也要注意改进、加工、迁移、举一反三。先求形似,再求神同,也未必不妥。因为理论总是枯燥的,而实践之树常青。

此外,对名师,也要有自己敏锐的目光。当代名师潮涌,不要说伪名师纷呈,即使是真正有功力的名师课堂也常良莠不齐。不要把鱼目错认珍珠、糟糠误以精粮。

篇十二:变声期的儿童诗教学谈特级教师周益明《天使的声音》的缺憾

让孩子真正唱响他们自己的声音

童心在我们每个人的胸中,即使我们成人也是。但现在孩子的童心,我们却常常无法去揣度的。对我们来说,仿佛童年就是一张旧照片,有温馨也有着淡淡的忧伤。而现实世界中孩子心中的童趣、童真是什么?如果老师只在自己的想当然中陶醉,就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于是,课堂上,教师的满腔情愫换来的只是孩子不冷不热的呼应。这种隔,让人尴尬。

因此,我们就会认识到:一切脱离于对孩子心灵关照的精致都会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对孩子的了解,如果缺乏了对现在孩子内心状况的真实了解,一切所谓教与学的探索都将折戟沉沙。让孩子唱出自己的天使的声音,难在他们尚不能从现有生活中发现诗情。距离才能产生美,当我们一旦失去童年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从心底唱响那支久远的歌。

引导孩子进行童诗创作,就现状而言,有两条路可走:①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从清新自然的诗歌中汲取营养,从经典中受到潜移默化;②从童诗创作的一般形式、技巧上给予相应指导,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自己的创造。

篇十三:因为刻意,所以遗憾与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商榷

拒绝作秀式的生成

遗憾有很多种,但其因刻意而降临,的确会无端地让人产生一丝怅惘。

但许多时候,我们仍会自觉不自觉地自投罗网。在我们的课堂上,这种刻意的走过场不是比比皆是吗?比如:课堂上,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对不带字典未作评价,自己也故意不去教给学生,而让学生去问听课的老师。名为培养了学生的询问意识。果真如此?这种被动式的询问又何来什么意识的培养?仓促之下,学生得到的答案粗浅而不精确,又怎能激发他们不断询问的勇气和兴趣?询问,就其本质,属于一种口语交际,而交际最需要的是要有一定的适合的环境,交际双方应有一种放松随和的心态。听课过程中,曾有两次亲身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次是学生现场采访听课的老师,当时就有一种脊背发麻的感觉;一次是授课老师现场请听课老师范读一段课文,却久久不得回应,尴尬在持续着,包括现场所有的人;最先沉不住气的是本人,终于走上前去,一读了事;才缓解了那一种压抑。

语文课堂,的确常有难以预约的精彩,但要注意,千万不要在追求所谓生成的刻意中,落入作秀的窠臼。

篇十四: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于永正等三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推敲

追求文与质的真正统一

1、我们需要把书读得有滋有味的课堂(于永正)

2、我们需要语言训练扎实有效的课堂(贾志敏)

3、我们需要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的课堂(孙双金)

很有意思,个性决定教学的风格。于、贾、孙三位老师以不同的风采展示着语文课堂不同的魅力。读书、训练、精神三者,各人互有侧重,源于他们对语文教学的不同理解,也源于他们自身特点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组合。这就起码给予我们两点启发:①语文教学要有也可以有我们自己的特色;②上述语文课堂的三个需要得其一或许就能形成我们自己的风格。

语文教学历来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堂中关照孩子的的心灵,为他们打下亮丽的底色就是人文性的表现;语文课堂中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工具性的表现。而最重要的是,为孩子打下亮丽的底色需要在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达成则是为真正的统一。

篇十五:你与名师的差异在哪儿?从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天鹅的故事》一课谈起

名师的高度

其实我们倒是真的可以来自问一下:我们与名师的差异在哪儿?

他们常常

1、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并通过教育行为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对文本能作高瞻远瞩的俯瞰,并在相当的高度来加以解读,名师有他的大家风范。

3、文本突破时,立足点抓得准确,于常人熟视无睹处发力,却往往訇然而开,柳暗花明。

4、驾御课堂轻松自如,在平等对话中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5、敢于打破常规,轻巧而又实效地采取教学手段,举重若轻,恰到好处。

6、或朴实,似山间溪流,娓娓而来,恬静舒缓;或激情,如疾风骤雨,铿锵豪迈,荡人心魄;或睿智,如化雨春风,信手拈来,点石成金。

乖乖,看来成为名师的确好难!但若细心,你会发现,对于上述,我们其实是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的,或许,以其一作为突破,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样看来,名师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譬如,从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故事中,我们就已进一步明确:抓住重点词句认真品味,在品味的基础上练习朗读,读与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才相得益彰。

篇十六:咀嚼名师的本色听特级教师贾志敏报告及课堂教学有感

名师的厚度

名师本色:以真实作基础,以朴实作风格,以扎实作追求。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拥有理解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根基。

名师的具体表现:①厚重的文化积淀。积淀一词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具有渐进性意味的词语,需要时间和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那种把讲台当作舞台的昙花一现者,因其自知的浅薄常常会感到心虚的。②全面的人文关怀。谈到人文,现在人们常见的错误是把它看得过于清高,似乎须仰视方可得见。人文关怀不需要每次都穿上震撼感动的外衣,有时恐怕只是一种轻声的告诉。③扎实的基础训练。关于基础的训练,仿佛离我们常用的词汇越来越远了,但稍有常识的老师都知道:语文教学离不开诸如抄、写、背、默的基础训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做了却羞于承认?④及时的语言评价。眼中只有教案而无学生的老师是永远做不到这一点的。语文课堂,就其根本,就是一种师生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都得到成长的快乐。教师也惟有在这样的对话中才能闪现他智慧的光芒。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