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误解一:语文作业都是课堂之外的学习任务。

不少教师精心准备课堂讲解,生怕讲得不全不透,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占据了整个课堂时间,为了检查学生消化吸收内容情况,课后才布置用于巩固所讲知识的作业就自然而然。对此大家习以为常,并无异议,似乎很少有人认真观察思考过语文课堂有讲无练的方式对帮助大多数学生复习、巩固、延伸知识和技能到底效果如何。笔者通过调查以为,这种把所有练习完全推到课后由学生处理的做法值得商榷。

出现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教师不讲不放心,不踏实是其一,还有就在于舍不得时间,认为占用课堂来练习不合算。从根本上讲,还是教学观念未更新的缘故:不相信学生,低估学生,不相信学生有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未真正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且不说完全的课堂讲解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令人乏味,单就学生接收来看,教师讲的学生未及时过手应用,不实践就看不出问题,也就很难让学生把握重难点。如果能够讲后当堂有练习,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出了错误,当时就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帮助理解,还不费时。再者,完全由学生课后完成,不便于及时准确反馈教学效果。学生课上听了讲,下来解答作业问题,难免有些疑惑,而又无教师相应辅导点拨,实事求是的讲,在多种课业负担下,不少学生只得被动应付,抄袭参考资料,这样的作业质量可能误导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情况,教师预期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也就无从保证。

教师为求心安,语文课后必须布置作业或语文作业都留在课后的做法恐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自欺欺人并不为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对此做过呼吁;成都二十中特级教师黄克明老师也一直积极倡导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多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加值,这都极富有启发意义。因而,我们提倡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为依据,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旨在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练习,既精讲又精练,讲练结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误解二:语文作业都必须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一提起作业,也许不少教师头脑中便想到作业本,因为一直以来,都认为语文作业就是写在作业本上的练习题。诚然,要求学生在听课之后,就运用课堂学到的有关知识、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以检查听课效果及练习书面表达能力,一举三得;但是我们仔细研究这种做法就会发现,它抛弃了我们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环说。这明显是重书面表达,轻口语训练的体现,是应试教育支配语文教学的间接反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方向,干扰了新课程下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科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这样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素质的教育。

这一点不少教师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语文教育的实践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头表达和口头交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更快捷、更广泛,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关注学生未来语文应用水平。所以,语文作业这个教学环节必须转到兼顾口语训练这个方向上来,任何偏离这个目标的做法从根本上讲都是功利的,是不可取的。

鉴于此,语文教师应纠正过去错误的倾向,切实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不妨先就从语文作业这个环节抓起,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材,设计一些适合提高口语水平的练习。如诵读、问答、讨论、论辩、复述、口头作文等等。把这个原则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中,相信也会从另一角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误解三:语文作业都必须要能监控。

学生听课务必记下所有内容的笔记,学生阅读必须有摘录或读后感,学生自习必须有练习题上交,这也许是不少语文教师的一贯做法,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要在教师的监控中。这是受美国诺伯特维纳控制论的影响,过分迷信定向控制、反馈调节理论的反映;其实,语文内容本身特点决定了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无法量化,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改变也不是直呈式的,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等影响,更多在于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尤其是那些改变学生精神气质的部分不是笔记,读后感、练习能反映出来的,课堂内教师的某句话,文中某个观点或某个优美而富哲理的句子打动了他们,启发了他们,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使其顿悟,暂时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无形中改变他们言语、语言习得,间接引导其语文学习,这个意义远远大于一两道可以检查的习题,所以留一个空间给学生,让其自由领略感悟、涵咏体察应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意,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尤其关注的内容,因而我们教师要学会该放就放,企图监控学生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不是科学的态度,更不是明智的做法。

当然,这里要明确一点,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的传授和继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保证教学质量,适当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必要的,无可厚非。我们所讨论的是作为语文不是每课每一点都要记,每阅读一篇都要写,每节自习都要做题,教师一定要分清哪些可以而且必须监控,哪些不能且不必监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倒头双手如捏沙。

误解四:语文作业就是教材练习题及辅导练习题。

不少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不是课后练习题,就是某种辅导资料上的习题,几年下来基本没什么变化,这种呆板的程式化练习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说到底就是为了考,彻底撇开了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审美境界,让学生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灵情趣的内容,死气沉沉的练习把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抽吮成一个枯枝败叶的题堆,了无生趣,剥离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或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实际上就明确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相结合,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因而,语文作业的设计就要下功夫,要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留意生活的内容,那些生活化不强的作业使学生脱离了对现实的感知、对周遭的观察、对世界的体悟,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被钝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被阻遏,也磨洗了他们们本身对世界的好奇与洞察,泯灭了他们把握世界的犀利与敏锐,看着一个个学生变成视野狭小、心胸狭隘、观念偏执、态度麻木的人,这是语文教育最可悲哀的事实。

新课程下,传统单一的作业内容必须打破,通过作业内容的变革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清新的生活气息,更新学生对语文内学习的认识,引导他们走上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来。笔者曾做过尝试,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时,就布置过这样的选做题(任选其一):

一、 到图书馆查阅并整理青年毛泽东主要生平事迹(可书面也可口述);

二、 你看过或了解过哪些与毛泽东有关的影视剧或歌曲,简介一部(首)

三、 收集祖辈、父辈及同学对毛泽东的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可口述也可书面)

四、 你还见过哪些与毛泽东同志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并谈谈你的认识。(学生答案:集邮、人民币、旅游、出版、音像、书法、雕塑。认识略)

完成这个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探索意识,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味盎然。

误解五:语文作业都必须人人按一种格式做同一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布置语文作业基本上都让全体学生按老师的统一要求完成,这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兴趣爱好不同,水平层次有别,性格习惯各异,还包括性别两样。如果完全忽略了这些差异就不是教育了,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一是为了缩小差异,另一就是扩大差异,所以教师脑子里就不能没有这个意识,学生的作业就不能没有这个体现。

其实,同一个内容的作业根据学生实际,可以用不同的要求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学习同一内容也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乐意而又有创意的方式来呈现他(她)对该项内容的把握。语文作为学科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具有最大的包容性,能沟通历史、政治、地理、美术、音乐乃至数学、物理、化学等,如果我们能在学生作业中有意突显语文的工具性、综合性,那么它的趣味性也就能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了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学活语文,学会用语文。总之,要在班级教学中做好这一点,教师不可急于求成的搞一刀切,非要所有学生把作业按统一格式写在作业本上,中规中距,现在的学生大都思维活跃,极富创意,如果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过去的那套做法表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谁也没面对,机械的模式一以贯之,很容易挫败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勇气,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不断反思语文教育的诸多细节,更新观念、大胆探索。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