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语文教学观,就是不再把传授每篇课文的有关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它不要求学生全面弄通每
一篇课文,而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对他们进行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语
言材料来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
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单元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单篇教学,它摒弃了以单篇为基本单位的教学形式,而要以单元整体来教学。这
种形式可以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过程,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面就所做的几个方面,谈些初浅的看法。
一、完善知识传播过程,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
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语文知识传授系统的诸要素都发挥作用,按教学程序办事,老老实实完善知识传授过程。
从大范围说,首先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仔细推敲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难点、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课
外结合点。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握这些,就无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必须要有知识、能力和方法,才
能对学生有所给。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再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训
练目标、易误点等)再作指导,返回给学生。这样,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传授过程。
从小课堂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学之关键,要使对象和内容和谐统一,就必须按程序进行,在教
学中按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过程进行传授。就学生自身而言,要使之能学(给知识、方法)→激发其愿
学→引导其会学→指导其自学。就读写讲,也要阅读(观察在内)→写作→阅读(实践)→创写。只有按一
定的程序落实每个环节,才能完成教学。
进行单元教学,就必须树立整体观念。首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形式,不能只着眼于孤立的单篇教学,
而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对于每篇课文内容,可根据教学要求、学习重点
以及单元知识和训练等项目敢于取舍,决不求全。而对施教过程中的具体模式、方法、手段、速度等,则要
从实际出发,恰当选择,以利于单元教学的整体效应得到最理想的发挥。
另外,它还表现在每个单元的教学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过程。它包括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
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效果检测,经验总结和补救措施等方面。因此,我们进行单元教学时,一定要
认真制定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方案,规划具体的实施步骤,力求实现单元教学的全程控制。
此外,进行单元教学时,也应注意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阅读、写作、听说能力训练以及语言训练的有机
结合。因此,教学中就一定要注意训练系统中的纵横联系,要弄清本单元与前后单元的联系,使语文知识的
教学和语言训练服务于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使阅读和写作读书与听说紧密联系,互相渗透。
二、有目的培养各种技能。
作为一名初中生,他正是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阶段。他们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潜能。进行
单元教学,应该做到三准,即摸准学生的能力水平,选准训练材料,定准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
的放矢,避免不系统、不集中、重复等现象。
例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写作能力。应先摸准观察水平,是不懂观察方法,还是不会写作。以全班衡量
是属于中等,还是下等。再根据学生的实有水平,选准训练教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等单
元进行训练,并使之成为一个系列。因为它能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当然,教学应有目
标,在定单元的基础上,确定目标非常重要,这样便于检测,也有利于向更高目标追求。
三、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
要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过程,就必须建立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认真落实各个训
练点,教学模式应切实可行,要注意它的科学性、有效性。
建立一定的教学模式、检测系统进行单元教学,可采用按布点分单元;按步骤分课型;按目标分水平
,灵活进行教学。
(一)按布点,分单元。语文教学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单元教学时,要使学生在脑
中建立起一定的思维模式,须按布点、分单元进行强化训练。
进行单元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诸如六课型,单元导读法,单元自学法,单元比较法
。纵观单元教学的各种形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通过单元类型来体现,应该说单元教学的类型是单元
教学形式的具体化。单元教学的布点类型多种多样,总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1、知识点相连型:即根据单元目标,每篇突出一个知识点,
点点相连就形成单元知识的链条。
2、知识迁移型:即根据单元目标选择有共同属性的文章进行组合,教学中精读一篇,运用在一篇中所
得知识,学习其余几篇,实行单元知识迁移。
3、多篇丰富一篇型:精读单元内的一篇课文,
使单元要求落实在一篇课文中,然后通过其它篇进行某
一知识点的学习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加深或拓宽。
4、专题比较型:围绕单元布点,设计几个专题,
在各篇文章中进行教学,分别加以比较,启迪学生思
维,使学生在综合中获得知识。
5、问题穿元型:根据某种需要,从一定的教学目标出发,
抽出某些单元的篇章组成新的单元,或讲授
新的单元时,借助其它单元有关篇章,进行纵横联系,作归纳、分析、比较的研究。
(二)按步骤,分课型。根据单元的不同布点对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
步骤,分不同的二课型教学。
以单元整体来说,可以读一,比二,合议,写一消化迁移,如对第四册散文单元进行全面阅读训练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此类文章的基本特点,象征物(托物)抒情(寄意)的写法,培养读写能力,
我们教学时就可根据布点以及教学需要,教读(讲解分析一篇,然后求同求异成横向纵向的角度进行比较阅
读(比二),这样既可使学生的知识加深,又能了解此类文章的特点,强化知识,紧接可合议,仿写一篇,
完成单元写作训练,以达到巩固掌握的要求,使之消化迁移。
以单篇教学说,可按定向指导、阅读分析布点训练、消化迁移目标检测等几种课型进行教学。当然,对
于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方法,不一定就该按步就班,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对于教学的步骤可增可减
,应该定而不死、灵活多变。
(三)按目标,分水平进行检测。按目标分水平进行单元检测是单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学的补救
措施,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搞好单元整体教学,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有一个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有目标有利
于教学,也有利于检测。
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重点的突破,力求集中完成一两个重点教学任务。当然也应兼顾
的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例如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的重点是:1、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2、说明的方
法。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应着力抓住这两个重点来进行知识教学和能力的训练。此外还要兼顾描写和说明
,词句的理解,修辞的作用等,故检测中也应兼顾。
其次,进行单元教学时应根据大纲要求,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训练序列,从而找到某一单元在整个教
材体系中的独特位置,及特有的教学功能。在具体确定单元目标时,必须仔细探求每个单元中所选课文的共
性和性,以便明确共同的内在联系,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知识短文、综合练习及课本
附录、注解等,准确的归纳出各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具体明确的检测目标,使它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当然,目标的制定和检测,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制订目标的差距
,考虑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检测方式和过关要求,以致对预定目标作适当调整和补充,从而使语文知识
教学与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
要使检测与达标能正常有效进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向学生讲明单元教学目标,并说明其具体的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具体体现,以及它的上下联系,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使单元教学目标成为学生
主动追求的学习目标,使检测能顺利进行。
四、正确布点,合理分配,灵活运用。
语文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来分,可分成若干知识、能力训练点,只
有通过对各个知识、能力训练点的消化,才能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形成各种能力,使之逐步形成一个较
完整的系统。
正确布点,合理分布能使教学更加有效,但是布点应该注意到它的合理性、集中性、渐进性和层次性。
(一)合理性:即根据大纲,定好目标,注意适度、适时。
适度,适合大纲要求,适合学生水平,注意转换、调节。抓住课内消化巩固。
适时,布点要符合年龄、年级特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合时特点(特别写作训练),灵活运用。
(二)集中性: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断其一指才能达到长期记忆,即对于某一
知识点或某一类知识点或技能进行集中训练,使学生在一时期内建立较为巩固的思维模式,更有效系统的获
得知识。
(三)渐进性:知识技能的形式有其自身的系统性,知识的积累消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所以布点
必须注意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依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四)层级性:知识掌握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因为随时间的推移、知识面的拓宽,认识是不断加深的,
要把知识消化迁移、巩固,训练时就必须注意布点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层次阶段对于同一或同类知识点应提
出不同要求,达到既巩固前一个布点又使后一个知识训练达到深化的目的,所以在布设后面训练点的时候,
尽可能联系前后的知识但又必须在前面布点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