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让小组讨论落到实处

让小组讨论落到实处

时下,小组讨论已成为小学诸多学科教学中的热点,甚至出现了上课必有小组讨论的现象,公开课教学更是甚之又甚。诚然,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参与思想,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现象说明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已经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并且正逐步转化为教者的实际行动,这本是件令人欣慰的好事。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对小组学习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和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所以教学实践中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

如何让小组讨论学习落到实处,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认识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小组讨论不应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不应成为公开课教师用来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高度上去提高认识。

小组讨论是指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把若干名学生组合在一起,为达到同一学习目标,通过相互合作,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组织形式。它把学生由传统班级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它既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和创造性思维,也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它使学生由过去个体与个体的单独竞争式学习中走出来,有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观和群体创造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素质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方法。

二、操作问题:

⑴防止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或是各自为战,信口开河

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上述两种现象。小组讨论开始,几名同学却不知从何说起,由谁先说,于是你推我让,或是心不在焉,词不达意,有的甚至一言不发,结果白白浪费时间,这是其一;其二是讨论一开始,便各自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或者两个人一起随便谈谈,说的内容与讨论问题并无关联。这两种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际上已蜕变成了学生放松精神和拉近友谊的大好时机。

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建议教者要在小组讨论的操作上作如下调整,即:分派角色,适时轮换,任务分割,结果整合,教者在小组的构成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名组织者,由其给每名组员分配任务,并且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组内角色,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中的不同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小组意见陈述者等等。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指导他们如何在组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讨论顺利高效地进行奠定基础。

⑵提高所讨论问题质量。

想使讨论富有成效,教者所提出的讨论题,首先必须有讨论价值,另外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问题含量过小,一个人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就设有让大家共同讨论的必要。如果总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则讨论中学生热情不高,势必影响讨论的效果。这就要求教者,必须在问题设计的质上下功夫,最好提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起到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⑶减少讨论次数,增强一次讨论的时间量。

有些课堂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讨论了四、五次,可谓高潮迭起,但每次讨论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实际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就被迫停止,让听课者感到遗憾。因此建议教者,既然给了学生讨论的自由,就应给足他们讨论的时间。(当然讨论的时间与讨论问题的难易适度有关。)但我想,对于那些真正能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有价值问题,让学生去讨论10----15分钟,也是无可非议的。

三、评价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讨论结束后,教者关心的往往是讨论问题的结果和答案,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却很少提及讨论得怎样?讨论中有什么现象或问题等,殊不知,我们设计小组讨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因此,教者在小组讨论之后,应有意识地对讨论的质量进行评析,以促进学生讨论能力的增强。为以后的小组讨论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否则,我们犯下的将是舍本而求末的大毛病。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组讨论被广泛的重视和采用,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中静态和单向的人际交往模式,逐步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讨论会真正地落到实处,让学生从中受益,让教学从中受益。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