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 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1) 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 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 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 情感目标:
(1) 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 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 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 重点难点】
1. 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 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 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晨读积累 踏莎行
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注释】
①阿谁: 谁,何人。 ②去年:往年。
【赏析】
此词写别恨,情从景生,天然浑成,两阕的末句尤为警策。吕本中这首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的慰藉。
二、作家作品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三、字词积累
识记字音
忧郁() 愚蠢() 蔑视() 面面相觑()
疲惫() 撩起() 摞() 瘦伶伶()
2、解释下列词语
行侠仗义:
纹丝不动:
精神抖擞:
四、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按照故事的发展概括小说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