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教师在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基本识记了一、二类字,并利用“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做例句进行了“谁在哪里干什么”的说句训练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来巩固“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老师出示了一块画有结满了词语果子的智慧树的小黑板,并在黑板上画了几个盘子,对大家说:“现在我们要把智慧树上的聪明果摘下来,放在盘子里,作成‘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盘,小朋友可以自由组合,几个人一组,先商量好了再上来,看看哪个组的拼盘做得又漂亮又新颖。”
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这时有几个大胆的学生走上了讲台,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黑板上每个盘子前都挤满了学生。不一会儿,学生已经顺利地拼出了“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小鱼在河里游。”、“鸟儿在天上飞。”和“爸爸在家里看书。”这几句文中出现过的或按常规思维不难拼出的句子。
老师从一个盘子里拿起“我”和“坐”,对大家说:“刚才大家拼得真不错,不过,我们再想想办法,还能拼出更有创意的拼盘。除了‘我’能在小小的船里坐,还有谁能在呢?我在小小的船里除了‘坐’,还能干什么呢?”各小组的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随着词语果子位置的调动,盘子里出现了“爸爸(小鱼、鸟儿)在小小的船里坐(看书)。”、“我(小鱼、鸟儿)在家里看书(坐)。”、“我(小鱼、爸爸)在天上飞。”、“我(爸爸)在河里游。”等充满了想象活力和纯真童趣的优美句子。
[解读一]这一段教学情境,我们看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创造出了富有情感的氛围,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师生交往成为了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
“威廉姆.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肖川《论教学与交往》)
案例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着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他们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创造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由此才使学生以高涨愉快的学习情绪去激活自己的思维,创造出一片全新的天空。师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共同成长。这才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阐释与体现。
[解读二]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对语言进行着感悟和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詹姆斯.H.麦克米伦指出:“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生生之间的交往合作由于其更具平等性,非强制性,因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态度,更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生生之间课堂交往的教学情境,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课堂教学情境,而它也正式目前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在这种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在既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他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本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自愿组合进行的,小组成员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但他们在学习信息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中,资源共享,改变了这种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合作,而且充分发现了自我,弘扬了主体性,体现出了1+1+1>3的合作学习效果。
[解读三]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多参与,多活动,才能地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和主动寻求者,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动求知者。这样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提供的直观的材料,让学生的眼、耳、手、脑一起动起来。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是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直接接触到了他们熟悉的并能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语文材料,在自己亲手的操作中,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体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