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明确刘和珍是“谁”,理解文章内容。
2.体悟作者的写作缘起。
3.以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的入世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体悟作者的写作缘起。
2.引导学生认同刘和珍的爱国行为,欣赏刘和珍的高贵品质,激发学生的入世情怀。
教学设想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文集――《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极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先生为在段政府于1926年制造的“三一八”惨案中殉难的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中国有为青年写的一篇经典的悼念性文章。
本单元是记人叙事的散文,所以教授者试图从简单的纪念导入,以“刘和珍是谁”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缘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纪念缘于什么心理和鲁迅先生怀念过哪些人导入。
二、一读――粗读筛选
问题:刘和珍是谁?
请学生迅速浏览文章,找出不同的人对刘和珍不同的看法定义。
学生陈述。
明确:
刘和珍是谁――
鲁迅先生如是说:可爱的学生,忠实的读者,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段政府如是说:暴徒;
有恶意的闲人如是说:受人利用者;
无恶意的闲人如是说:饭后的谈资。
三、二读――细读质疑
探究:刘和珍不是“谁”?
1.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暴徒”?又是一个怎样的“受人利用者”?请学生读文章的第3、4、5节内容,找出赞成或是反对的理由。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
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刘和珍的殉难――她是被虐杀的。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在执政府前中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刘和珍的请愿――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所以,刘和珍不是“受人利用者”,更不是“暴徒”。
2.问题:刘和珍又是一个怎样的无意义的只能作为“饭后谈资”的人?请学生阅读文章的第6、7节内容,找出赞成或是反对的理由。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
刘和珍的证明――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中国女子的办事干练坚决,气概百折不回;中国女子的勇毅,临难的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没有消亡。
所以,刘和珍不是无意义的只能作为“饭后谈资”的人,更不是可以被遗忘的人。
四、三读――细读明确
问题:刘和珍究竟是“谁”?请学生通读文章陈述观点。(重点阅读文章1、2节内容)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
鲁迅先生为刘和珍正名:
刘和珍之于鲁迅先生而言:是可爱的学生,忠实的读者。
理由:(1)“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刘和珍之于中国而言: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理由:结合书下注释的写作背景明确刘和珍们请愿的缘由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的主权,她们的请愿是一种爱国行为;并且她们又是那么从容地辗转于枪林弹雨中。
小结:刘和珍本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说成是“暴徒”“受利用者”,甚至被一些庸人只当作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至此我们也许就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中反复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明白了鲁迅先生那种既怒且悲的心理了。
五、四读――体悟内涵
许广平曾经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探究: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缘起又是什么呢?结合已理解的内容,请学生再读文章进行概括
体悟。
学生陈述观点。
明确:
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缘起――
其一,刘和珍君生前是先生的学生,并且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刘和珍的遇难,先生理所当然要纪念,要换得一种内心的安慰,于非人间显示他最大的哀痛;
其二,给予段政府、有恶意的闲人对刘和珍君的恶意诽谤以有力回击,表达先生“出离的愤怒”,揭穿他们“墨写的谎言”,为刘和珍君正名;
其三,唤醒苟活者,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行,并且激励更多的真的猛士愤然前行,破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重建一个真正的人的世界。
六、课堂小结
学生者,自古以来就是本分读书,安心学问之人,而当天下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时候,他们就会愤然而起,为民主、为自由、为民族、为国家而呼号奔走,这也就是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也就是学生的入世情怀。
七、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是谁 ?不是“谁” !究竟是“谁”?
八、阅读
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石评梅《痛哭和珍》 九、作业
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话题为“刘和珍君之于今日之我的意义”。
十、教学反思
有人戏言,当代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说到周树人,鲁迅先生,学生怕,原因有三:一、鲁迅文章本身含蕴深刻,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读不懂,难。二、时代带来的隔阂,在一个娱乐休闲至上的年代,让整日嘴里哼唱着流行歌曲的年轻的时尚达人们,来读鲁迅的文章,从情感上来说,他们不愿意不主动。三、读鲁迅的文章,没有坐的下静的住的心是没办法读的,说白了,慢功出细活。而当下学生活动之多、数理化外语冲击力之大,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可能是诸学科中学生投入时间精力最少的,不喜欢鲁迅也就在情理之中。
人教版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篇目入选的最多的,从数量上远远的超过了现当代的任何一位作家,且从题材上,几乎涵盖了先生创作的各个文体,小说、散文、杂文等。
最近刚有消息称人教社新版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将大幅减少甚至将被剔出语文教材,就引发了鲁迅先生是否过时的争论。很快,人教社就出面否认了鲁迅将被剔出语文教材的传言,说只是修订时对篇目有所调整。
抛开争论,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无庸讳言,鲁迅是伟大的,但你永远也不可能让每个都去喜欢鲁迅,人人都去读鲁迅。对于有的人来说,只阅读过鲁迅一篇作品,他就会喜欢上鲁迅,会主动找鲁迅的其他作品去读,去品味。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即使教材中有再多的鲁迅作品,也不会喜欢上这个作家,更不会主动去找来看,不得已学了,之后就会不可避免的又都还给先生。所以,我认为,教材中选多少作品都无关紧要,不会因为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少选先生几篇作品甚至将先生剔出教材,就影响先生的伟大,更不必断言这样做会影响当下的中学生,怕就没有人再去读先生的作品了。大可不必。反之亦然。
一种版本的教材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接受可能,但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其他版本的教材等等途径接触到他们想接触的作家,去翻看,去阅读。教材中选的篇目仅起到引导的作用,也就是给学生埋下一颗读书的种子。即是种子,那就要精选。种子发芽开花的时候,就是学生去主动找作家的书来细细的读耐心地读的时候。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完公开课《<呐喊>自序》后,一位也很喜欢鲁迅的听课老师说:“验证这节课的功效,就看学生会不会主动找鲁迅的书来看了!”
一九二五年一月间,《京报副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鲁迅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
言犹在耳,如先生地下有知,真不知道先生会说些什么……
也许先生会说,肩住因袭的闸门,放学生到自由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