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堂教学案例
形象、情感、细节的经验性捕捉:《散步》教学实录带给了我们哪些语文思维教学方面的启发?
语文思维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释问题。这个任务比较特别,是借文字和文章内容来培育学生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而这种抽象思维之格的形成与文字和文章所呈现的形象、情感、细节等又密切,因而语文思维教学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就比较特殊,与数学、物理、哲学、逻辑等学科的思维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下面我们以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的《散步》教学实录为例[9],看看程翔老师在面对初中生时是如何开展语文思维教学的。
一、在初中生(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思维之格开始了明显的发育过程,在这个特定的思维发育时期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征和优势,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症下药,使初中生的思维得以健康的发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的发展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程翔老师从生活中提取了一个情境,一组形象,既是讲课的一般导语,又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概括自己的抽象感受,从中培育学生的抽象感悟能力。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
二、从初中开始,语文教师就要结合记叙文的教学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初步的培育,具体讲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程翔老师通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见划线部分)。
老师:一共写了几个人?
学生:四个人。作者、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
老师:对。这四个人中最喜欢母亲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学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老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母亲十分信赖孩子。
老师:对。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学生:倒数第二段。
老师:请你读一下。
(学生读课文)
老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学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当奶奶的应该满足孙子的要求。
老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学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老师:很好。你体会得很到家。母亲的第二句话怎么读呢?
学生:(大声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老师:用不着这么大声。母亲让儿子背着自己,提这点儿要求用不用事先跟儿子商量商量?
学生:不用。
老师:对呀。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课文)
老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对母亲的描写。
(老师板书: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动作、语言)
三、初中生应该能够对心理上产生的微妙情感变化有敏感的捕捉能力,因此老师要加强在这个方面的引导。情感体悟是从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是看不见的抽象,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往往隐含着这些稍微复杂(对于初中生而言)的内容,需要思维的抽象分析和判断才能体会到的。
老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
学生:他很孝敬母亲。
老师:哪里看得出来?
学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老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什么?
学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老师:对。作者希望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能多出来几次散步。作者对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前面的哪一段中表露过?
学生:“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老师:哪几个字应重读?
学生:“太”、“总算”和“又”。
老师:好。作者在内心深处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高兴。这是什么描写?
学生:心理描写。
老师:对。那么作者的那句话怎么读?
学生:应该干脆利索:“走大路”。
老师:或者说是斩钉截铁。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学生:没有。
老师:对。说一不二。“走大路”。我们把第六自然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刻画作者本人,较多地使用了心理描写,也有语言描写。
(老师板书:作者孝敬母亲心理、语言)
四、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老师:最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理由。
学生:这个小孩没有坚持非走小路不可,他听从了爸爸的话,是个懂事的小孩。
老师:很正确。文中小孩说了两句话,谁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这个小孩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靠自己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说明这个小孩怎么样?
学生:很聪明。
老师:对。
(老师板书:小孩懂事、聪明)
老师: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啦。最喜欢妻子的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为什么不举手。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人物。
老师:为什么?
学生:妻子没有说一句话。
老师:不说话你就不喜欢?
学生: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就是说,妻子在家里就不听——
老师:就不听丈夫的。你是这个意思吧?
(学生点点头)
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妻子难道一切必须听丈夫的吗?
学生:不行。
老师:对呀。丈夫说得对才听,说得不对还能听吗?那就另当别论了。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丈夫的呢?那是因为她维护夫妻之间在外界的美好形象,她很给丈夫什么?
学生:面子。
老师:对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妻子在外观上是很尊重丈夫的。但是回家就不同了。在家里夫妻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批评。这叫内外有别嘛!妻子没说一句话,那是因为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一旦丈夫说“走大路”,妻子就毫不犹豫地支持丈夫的意见,也走大路。妻子不说一句话,正说明她是一位默默奉献,更多地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她说得少而做得多,同学们不喜欢这样的妻子?反正我喜欢。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学生:同意。
老师:喜欢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看法发生变化了,这就是理解了。好,下面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板书:妻子默默奉献、贤妻良母)
五、初中生抽象思维之格的发育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一是他们能从由形象、情感和细节等构成的文章或段落中,准确地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二是他们能从由形象、情感和细节等构成的文章或段落中,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一般感受。程翔老师最后引导学生准确地概括出了他们对文段的一般感受,同时也示范了老师的思维成果。
老师:同学们,这一段内容就好像一幅电影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表示。
学生:爱。
老师:对。
(老师板书:爱)
老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与父母在一起散步,去感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评议:
这节“课堂实录”的教学模式是很简单明了的。它体现了“总——分——总”的一般模式特征,先总结经验,后总结感受,中间通过形象、情感和细节等分析字里行间所呈现的特定意义。这个模式突出了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具体表现为:
1、教师呈现思考的情境和问题
↓
2、教师有针对性地抽取若干个问题
↓
3、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
↓
4、学生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或见解
↓
5、教师的评价与示范
程翔老师的这节课堂实录的语文思维教学理念是,教师要做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示范者,要为思维而教。我们从这节课中可以得到很多语文思维教学方面的启发:一是将对“问题的解答”作为语文思维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内容,学生在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逐渐学会脱离具体感性经验材料,而寻求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二是将“教师是主导”的作用定位在引发思维的主导位置上,教师在整个思维教学活动中始终走在学生的思考前列,用一个个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既定的方向(抽象思维之格)发展;三是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答上,他们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四是思维训练是师生双方为改变和发展自身的思维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也就是说在语文思维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进入到思维训练的程序中,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