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谈林黛玉的四步教学法

谈林黛玉的四步教学法

话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香菱跟林黛玉学作诗。其他暂且不表,单说林黛玉的教学方法,竟然跟今天的教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今人不及之处,不得不让人佩服。

林黛玉的教学方法分四步:

1、讲解理论:

香菱说要跟黛玉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道:平仄是末事,词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诗自是好的。我看对律诗的概括再没有比这更简明扼要的了,而且消除了学习者心里对未知东西的畏惧感和神秘感,自然能得学习真味。

通常来讲学习当然要从基本概念理论入手,而理论的概括性总结性必然让它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理解上的难度,阻碍学生的接受,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优秀的老师讲解理论的时候特别注意深入浅出,撮其要,炼其精,明白晓畅地把最基本最精华的东西传达给学生。

2、范文例证:

胸中有了基本理论还得看看别人是怎么作诗的,黛玉给香菱挑了这么三个人的诗打底: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

俺对着这三个人细想了一回,不由拍手称好!林黛玉说入门须得先有高格,若先进了浅近的格局,便再学不出来了。想来王摩诘境界是高妙空灵,杜甫七律最为工整大气,青莲绝句意出尘外,飘渺不羁。把这三人一学,可不是意境、铸炼、个性都出来了!再辅之以南北朝兰人作品,当真不愁不是诗翁呵。

现在语文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多读泛读,这固然好,但是一则学生时间有限,二则即便有时间,泛读成了滥读没个选择也是不行的。而且现在给学生读的东西也大多太过浅近,先把自己眼界放低了,以后也难看出好的来。

3、研究讨论:

香菱读诗后领略了一些滋味,要说来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讲究讨论,方能长进,这句话大得教书之精髓!

语文新课程改革后要把课堂分给学生,我们讲以后都是探究性学习。可惜现在探讨的意识有了,引导学生探讨的方法还没有。把课堂一让给学生不是冷场就是跑题。

且看林黛玉是怎么引导学生的:

香菱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问从何处转回所看过的诗,考查了学生对范文的熟悉程度,又可见其对文章的领悟力,正是引入了讨论的关键和重。

香菱举了几个例子,又说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中余字和上字实在绝妙。

林黛玉说,你说他上孤烟好,不知前人还有一句更好比这个淡而现成的,说着把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给她看。

香菱叹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于学生的领悟中能顺势指导他进入更高的境界,这方见引导者的功底,这样讲究讨论才是真正能有长进。

4、具体实践:

有了前三步,接下来就应该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了。

林黛玉给香菱出的题目是咏月,随便用十四寒的韵。题目难易合适,初学者能够把握。

这个题目香菱试作了三次。

第一首不好,林黛玉道:意思却有,措辞不雅,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要求学生一学就通是不太可能的,这时老师要及时给他指出优点以资鼓励,指出缺点以便改正,特别重要是要他放开胆子摆脱束缚发散自己的思维。

第二首好得多,但还是不成。

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学生的进步得鼓励,但不好还得重作,严格要求必不可少!

最后香菱日思夜想从梦中得了一首,工夫不负有心人,终成好诗。

附记:香菱学诗能学成,林黛玉虽有指导之功,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香菱本身的努力,要是没有学生的观努力和对所学的知识的强烈兴趣,老师再怎么忙活也是白搭。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