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阅读和阅读教学应努力追求三重境界。
读懂作者当是第一重境界。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对话,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先要读懂作者。任何一篇文章都毫无例外地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心血,作为读者,我们必须循着文字逐渐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这又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我们要准确无误地破译作者在作品中呈现的对现实生活的最初审美表现,让文本的意义结构与读者的意义结构在某一点上相遇。为此,烹文煮字、咬文嚼字的工夫是少不得的。《羚羊木雕》一文向读者展示的是一次家庭矛盾,情节并不复杂,但过程却耐人寻味。读者很容易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孩子的一方,而给父母冠以重财轻义的恶名。毕竟,全文出现了四次贵重这一词语。仿佛,如果不是那么贵重的物品就不会引发这场家庭分歧。其实,只要细读文中爸爸所说的话,你就会明白:自作主张才是症结所在。是孩子觉醒的自我意识在挑战传统的家长意志。妈妈不近情理的步步进逼,爸爸貌似平静的冷酷,无非都是在维护他们在家庭中的威严,在告诉孩子,他们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文章发表于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文思潮也空前活跃,对人的尊重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就是以一场家庭矛盾来引发读者对如何尊重人的问题的思考。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下一番细读之功恰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读出自我该是第二重境界。阅读个体的差异必然导致解读过程中的缤纷色彩。但不管如何解读,一篇文章如果读者读后并未受到丝毫的影响,那么,这样的阅读必然是无效的。同样的,一味地对作者的言论奉若神明迷失自我的阅读也是可怕的。读出自我是一种更为积极的阅读态度,是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与文本进行主动交融,从而更真切地领悟文章本身并获得思想和情感的提升,这应该是建立在读懂作者基础上的更高的阅读目标。同样的《羚羊木雕》,就有同学读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文中的我显然是软弱的代名词,面对父母的询问,心怦怦乱跳,声音发抖,最后只能流着眼泪屈服;再联想到他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只会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可见家庭教育在我的心灵底片上已留下了长长的阴影。尽管,我也曾有轻微的反抗,甚至想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友谊,但这一切都显得那样无助。可以想象今后的我再也不会自作主张了。但在如此环境中形成的人格健全吗?其实,如果没有了读出自我这一阅读理念的渗透,那么,老师给予的和文本讲述的只能是外在的东西,永远无法融进学生的灵魂,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读出问题自然是阅读的第三重境界。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创造性阅读的过程,又是一个鉴赏评价的过程。它需要质疑精神。而事实上,只要学生愿意思考,只要教师搭建好质疑的平台,学生是有能力提出自己的疑惑的。阅读《羚羊木雕》的过程中,有同学认为万方这一人物形象过于完美。她不仅仗义,处处替人着想,还宽容,显示出超出年龄的成熟。其实,她的母亲也是动辄罚站,甚至扬言要揍她,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并不比我好多少,但何以与我的为人处世有那样大的差别?许是作者出于善心,为的是不让我过于伤心,也不让读者过于失望,但总觉得她与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有距离。也有学生认为奶奶这一人物形象多余,等等。有些质疑也许未免幼稚,但不可否认其创造精神的可贵,比起那些只知道依赖老师的讲解或参考书籍释疑的学生,他们实在要可爱得多。其实,一篇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没有了读者的积极参与,那作品充其量只是一堆缺乏生气的文字。我们的语文教学若弃学生疑问于不顾,只知道一味照本宣科,那么,它实际上是一种远离真实和现实的伪阅读伪教学,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使其思考能力退化。
语文学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是一个过程。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阅读中的这三重境界,并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这些理念,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循序渐进。如此,那块充满诗意的栖居地也许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