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人文教育要函刍议

人文教育要函刍议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曾围绕人文精神进行过一场热烈的讨论。由于这场讨论关涉现代中国文化选择的价值尺度之确立,颇具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在理论界引起较为广泛的注意。但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学界对此的反应则较为迟钝和冷漠,而且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大多限于人文主义教育的论域,焦点也集中在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之间的冲突和协调之类问题,至于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人文教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和意义是什么,却不甚了了。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这几年,有关人文教育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但对诸如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之类的基本范畴则众说纷纭,且缺乏深入的探讨。显然,在落实人文精神教育之前,精确的学术反省与开放的对话不可或缺。事实上,如果人文教育不能被赋予某种确切而适当的内涵,不要说不可能落实于学校教育之中,就连对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肯定,恐怕都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感性幻想。鉴于此,本文试就人文精神及其教育的主要内涵作一抛砖引玉式的论述。

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人文精神及其教育

一个概念的意义总是能动的,并且与具体的语境。历史地看,人文精神及其教育大致粗略地可划分为以下内容:

1.古代追求的圆满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古代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精神,即按当时社会的标准塑造教养有素的、多才多艺的人。在古希腊,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起,就开始为培养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实行全面的文科教育。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则创立了系统的humanitas学说。humanitas有人性的意蕴,又与教化一词通用,所以西塞罗用它来指称一种培养人成其为人,即自由公民的教育大纲。它构成了被称为通艺或学艺的领域,包括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和数学等学科,主要指文史哲等人文学科。

古代中国作为礼仪文明之邦对于人文有着独特的理解。所谓的人文化成就是对天下人推行道德教化,这便是圣王的品格和圣贤的文化使命。《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化成基本上是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等级关系的伦理概念。《孟子滕文公章》在论及三代的学校教育时便指认道:夏日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可见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到了孔子,大家都知道,其六艺之教乃以道德修养统摄之,以造就所谓君子人格。孔子之后的《大学》的教育追求更明示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显然,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人文精神,具有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尽管中西古典人文精神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培养多才多艺、有理想人格、注重道德操守。其特点,正像许苏民先生所说的,体现一种原始的圆满。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