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关于《金黄的稻束》评论

关于《金黄的稻束》评论

【吴思敬荐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秋后的田野上,收割后的稻谷被捆成稻束,立在地上,这是到处可见的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诗人却由此触发了不同寻常的诗情。通过类似联想,诗人把田野里的金黄的稻束,想象成有着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的雕像。进而诗人又用高耸在树巅上的收获日的满月为这雕像抹上了光辉,用暮色里的远山为这雕像添加了背景,从而使这雕像更为坚挺、更为动人。这便把金黄的稻束那丰收的成果,与劳动者的形象自然联系起来了。没有那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就没有丰收的金黄的稻束,这怎能不让我们向那些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怀有崇高的敬意!细味全诗,清明的智慧、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不仅具有情绪的感染力,更具有思维的启示力。

适用年级:高一

【王光明荐语】(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让稻束与母亲建立意识上的关联,也循着事物本身的存在逻辑,把金黄的稻束放在秋天的暮色里,让收获日的满月在树巅上照耀它,让远处的群山围绕它,以便强调那座静默的雕像。另外,前半部分结束时的雕像的静默或静默的雕像,与后半部分结尾时的一个思想是对举的,或者说是照应的,是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一个远距离的拼接,最终使稻束成了一个类似罗丹《思想者》式的形象。不过,它要彰显的不是观念式的一个思想,而是让我们面对静默无声、普通平凡的事物,重新关注、思想它们的品性、意义与价值。因此,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楸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既是境界的开拓,也是思绪的展延;而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也同时包含着思想与被思想的双重意味。《金黄的稻束》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启示人类的思想,启示人们重新思想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王家新荐语】(诗人,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明亮,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诗与思包容为一体的努力。

诗一开始将其关注力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人们的沉思。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之艰辛和希望的母亲。在这收获后的黄昏里,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一种母亲的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至此,诗人所要赞颂的一切,超越历史而具有了永恒性。

这是一首将诗与思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诗。作者就像她所师从的冯至和里尔克,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她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沉思和联想来把握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全诗宁静、饱满、透明,让人联想到古希腊艺术中酌那种静穆,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

教学侧重点: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和联想之间的关系。

适用年级:高一

【陈仲义荐语】(诗评家,现居厦门)

郑敏的诗注意寻找抽象与实象之间的内在契合,通常运用形象性词汇来承受思想,使形象与思想达成孪生体,追求现实、象征、玄学的结合,很好地体现现代诗思想知觉化的重要特征。该诗主导意象稻束与母亲的对应、提升,有着开阔视野和纵深的历史感,且于雕,塑般的静默中,留下诗想的多义。

教学侧重点:1.理解现代诗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2.理解什么是现代诗的思想知觉化。

适用年级:高三

【张桃洲荐语】(文学博士,现居北京)

本诗是郑敏早年诗歌如何获得静穆诗形的一个典范:通过对物的关注和观察,而后凝聚咸隽永的诗行。金黄的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深思的静默姿势,在抵抗或担当着时间之流的侵蚀,让我们体会到伟大的疲倦寄寓着伟大的忍耐和创造。她善于捕捉在心底瞬间流过的情绪的音乐或思想的图画,她不是任那些情绪或思想恣意流泻,而是将之在一刹那定格,刹那间获得永恒,从而让诗具有一种雕塑品格。这种雕塑品格不单单给予诗一种外形的美,而更在于,它能成为诗的内在骨架,透射一种摄人魂魄的真。

教学侧重点:诗的意象

适用年级:高二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