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解读《湖心亭看雪》

解读《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为后文大雪埋下伏笔。大雪三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湖中人鸟声俱绝不从视觉写雪之大,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也为后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是日即三日之后,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见人,又不欲人见。

拿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赘,实际却与后文的独、惟及几个一字互为呼应,创造了一种清灵纯净的意境。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衬雪地之寒,也表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任性风雅。雾凇沆砀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若只说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则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高低的层次。天、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相形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作者在由面到点的观察景物的同时,似也蕴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的几个一字,虽与上下一白的一字用法不同,却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同时,作者精心锤炼的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也是极富形象性和层次感的:有远近、有高低、有浓淡、有疏密、有大小。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也渐渐变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小,衬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出一个微妙而灵动的意境。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实则以意观景,并非以眼所见。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以眼而察则不可能达到这种远观的视觉效果,以意观之,则虚实相生,有一种心游万仞、精鹜八极的超脱与空灵。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且是两人,酒炉已沸,可见早就来了。见余,大喜,此处妙在作者对自己见到他们的惊奇避而不谈,而从对方的角度写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欣喜之余,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至此,读者方在冷色调的景中感受到了一点暖色调的情。临别问起对方姓氏(先饮后问,性情中人),才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原来和作者一样,同是异乡人,也是有着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脱俗之人。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处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似乎能够看见舟子那喃喃自语、大惑不解的神情,令人回味。这是对全文的绝妙点染,更有并非减损作者的痴,而是以同调来作陪衬,更加突出作者的痴。痴在一般世俗上的意义,并非一个褒义词,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常会把痴理解成一种执着专注的追求达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最高境界,例如如醉如痴、不痴不迷不成才、天道酬痴等等。舟子的话并非有意要说给作者听,而是如前面金陵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一样,纯属有感而发,脱口而出。这两句话都用了一个更字,表达了一种由衷的感叹,只不过金陵客的感叹是由于惊喜若狂,而舟子的感叹是由于百思不解。

文中人物虽不多,但形象各异。煮酒的童子默默无声,显然已深谙自己主人的性情与志趣,早就见怪不怪,甚至很可能已经受到了一些感染和熏陶。舟子则直人快语,过惯了凡夫俗子的现实生活,他整日的操心劳力可能就只是为了自己或者一家人的柴米油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没有那份闲情逸致,所以他对这些怪异的行为是百思不得其解。张岱与金陵客在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方面虽可谓志同道合,但在性格气质方面却有一些差异。金陵客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而且还带上了好酒,谈诗论文的同时,一樽还酹江雪,何等洒脱快乐、旷达豪放!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心情开朗,与其说是来赏雪,不如说是来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种无拘无碍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们是大喜、强邀,热情爽朗,坦荡真诚。他们对我一见如故,完全接纳,是一种很容易与人沟通的性格类型。相形之下,张岱虽然表现出了一种值得称道的风雅不俗的情怀,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点海纳百川的胸怀。你看,别人盛情相邀,他却强饮三大白而别,这个而字,表前后两个动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马上作别,似有些敷衍之意。临行才想起问人姓氏,并不久留,转身而去。个性倒也鲜明,只可惜不易接近,令人费解难道张岱是一个孤僻的人吗?抑或是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

只要多加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年少时的张岱其实是个十分喜爱热闹繁华的人,他原是一个大家子弟,一直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他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明亡以后,他才避迹山居。明亡之时,张岱年至五十,所谓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内中皆为忆旧之文,可谓对他过去繁华生活的片断记录,心绪是颇多感慨,但着眼处尽是人世的美好、故国乡土的可爱,洋溢着人生情趣,抒写着率真性灵。崇祯五年于湖心亭看雪的张岱三十又五,那时的他生活经历、思想情感都已非常丰富。他知识广博,著述浩繁,爱好享乐,又怎会是孤僻之人?

那么,是他认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吗?

应该也不是。这是一篇小品文,小品盛行于晚明,标示着明朝万历以后文学趣味的变迁,也是明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大抵言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与抱负,是小品文所极力要摆脱的。是以,小品文所留心与描写的风景,是一个艺术与美感的世界。明代小品所代表的美感趣味,就是要摆脱古文以政治作为人生唯一追求指标的立场,而强调以艺术来经营生活的可能。即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的态度,指出政治不是人唯一之寄托的美学要求。因此,明月清风式的生活就是明人崇尚的生活态度,而人无癖不可交、只可与雅者言,难以为俗人道者哉逐渐成为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学信仰。

尽管我们在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时,无一例外地会想起柳宗元的《江雪》,然而细心体会就能发觉,柳宗元所追求的境虽与张岱并无二致天地之间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鸟绝迹,但二者所传达的情却是方圆殊趣。置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形象显得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恰恰是由于诗人借山水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而张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时出行看雪,大概与古文人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一个性质的。如果说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则是因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是故前者钓雪显得孤寂凄苦,而后者赏雪倍觉洒脱愉悦。从这种意义上说,假如时空可以移植,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张岱是不会以柳宗元为知交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志趣与追求是大相径庭的。但是,从文中所叙来看,应该说金陵客那种清雅不俗的情怀与志趣已经和张岱达到了一种惊人的契合,若说张岱认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

与金陵客偶遇对酌,作者的兴致看来并不很高,笔者私下揣度,原因应当有三。概括而言,即雅、狂、痴三字。

一谓雅。雅者,免俗也。什么叫俗?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张岱是个文人,更是一名雅士,曾自言夺利争名,甘居人后,然而观场游戏,却无论如何都不肯让人先的,甚至下棋赌博,都不懂得计较胜负,然而啜茶尝水,却能辨渑、淄。秉持这种性情志趣的人,总是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的,在人群中自然是落落寡合,对此,张岱倒也达观:自且不解,安望人解?这种清雅不俗之人,天地之间能有几个?故此,当他在上下一白的茫茫天地之间,与二位更早出行赏雪的雅客不期而遇之时,心中不禁暗自将他们引为知己,询问之下方知他们原来也是客居于此,同在异乡为异客,人生漂浮不定,萍水相逢,后会无期。可叹知音难觅,一如镜花水月,今日虽能偶得,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聚少散多,得而复失更加令人惆怅。如此想来,纵然有美酒助兴,也难有热烈的情绪。

二谓狂。张岱曾在其《金山夜戏》中自述少年狂行:崇祯二年中秋次日途经镇江,日暮时分至北固山,因见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遂大惊喜,半夜划船至金山寺佛殿,盛张灯火而唱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惊吵众人,吓煞寺僧,世人不敢为,而竟敢为之,不但为之,且著文述之,且这种狂行在其文中比比皆是。正是出于这种狂意,他才会特地选择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而且在他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形下,才出门看雪的。此时的他可能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与自赏,万万没有想到还会与人狭路相逢,并且不止一个,并且比自己来得更早,并且还不忘带全了炉酒童子,还有那一派主人声口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直搅得分辨不清谁才是看雪的正家了。这多少会让张岱在意外的发现吾道不孤的欣慰之余产生一点点挫折感和失落感,因而有些扫兴。张岱的这种狂,在某种意义上凸显了我国古代文人所谓的清高之气,这种清高之气,还须得我们抛却今人世俗的眼光来欣赏方能谙此中三昧。

如张岱之行者,古人中并不鲜见。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有才者的狂傲,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有德者的自许,唐人祖咏的《终南望馀雪》,是他在长安科举应试所作,按规定应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可他只写下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问其原因,祖咏答曰:意尽。他这样做,是冒了落第的危险,这种把人生前途低置于个人诗学思想之下的行为无疑是狂到了极致。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感叹道:何处无好景致?只是我和张怀民这样的人不可多得罢了!这大约也是略带一些狂情的自视吧。

三谓痴。前面说到张岱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而山水之中,他又尤痴西湖。大雪铺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黎明破晓时分,尚要冒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又有几人能够体会?

不论是作为曾经的世家公子,还是后来的隐居文人,张岱对于西湖的钟情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在诸如《陶庵梦忆》之类的集子里经常提到之外,他还有专门记录掌故逸闻的《西湖梦寻》。从那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略略体会张岱对于西湖的复杂情怀。譬如他在《西湖梦寻》的总记中曾将西湖和鉴湖、湘湖做了比较,且一概用女人来比喻,他说湘湖就像待字未嫁的处子,腼腆羞涩。鉴湖则是名门闺秀,虽然令人钦敬,却不可以狎弄亲近。西湖呢,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亵之矣。人人得而媟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西湖果然美丽,然则是风尘女子的美丽,纵使国色天香,也须逢场作戏,所以谁都可以亲之近之,也就谁都可以轻之弃之,繁华的时候门庭若市,冷清的时候阒无一人。

在此书的《自序》中,他劈头就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又说: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足见他对于西湖的情怀,倾慕有加,怜爱有余,难得却又难舍,魂牵梦萦,几欲生死相许。

由于这种深情而又伤感的心态,对西湖的欣赏,张岱以为,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西湖于他,不论冬春,不论日夜,不论晴雨,都是美的,而这种种的美,都是由于他的深情领略。所以他一直以为唯有自己才是西湖真正的知己,是他心中这位西子眼里唯一的情人,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西湖》),唯有他最能深刻领会她的性情、她的韵味、她的美丽、她的哀怨、她的快乐、她的寂寥所以,他才会总要等到游客散尽之时,才纵舟西湖,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伴着那拍人的香气,进入那甚惬的清梦(《西湖七月半》);所以,他才会唯愿与西湖相约于无人的雪后清晨,与她独处,和她对话,再无外人能够介入他们心灵的默契与情感的温馨。

我想,在这种心境之下,意外地遇见金陵客,他的兴致是无论如何好不起来了的。

了解了这些背景,才可能理解他的特立独行、他的寡言少语、他冒寒看雪的强烈的冲动、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在文中,我们看到了旷达与痴情共同酿成的纯美的意境。虽有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但我们若错将《湖心亭看雪》当作一篇山水游记来欣赏,而对作者的心灵语言不予解读,等闲视之,恐怕我们倒是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了。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