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口耳目》教材理解

《口耳目》教材理解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练习我会连又举出了四个字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本课学写的三个生字中出现了竖、撇、捺三种新笔画。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记12个生字,会写3个字。目和木字音相同,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3种笔画。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结构比较简单,又是义形结合的象形字,学生容易理解和识记。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义了解、识记字形。

(1)本课生字中,竹和日声母是翘舌音;羊韵母是后鼻音。竹字不容易读准,要重点指导。

(2)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口、目、日、月、火这五个汉字结构简单,字义与生活联系密切,有的学生学前已认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还可以让会认的同学教大家认读。目和禾较少单用,目就是眼睛,禾是谷类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的幼苗,也用来指整株水稻。

(3)依据象形字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汉字与图画的关系。可以告诉学生,古人根据物体的形状画图,这些图就是最早的文字。有一些汉字,就是从图变化而来的。

(4)巩固识字。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同桌相互认读。

②将汉字、象形字、图画分成三组,请学生连连说说,看谁说得正确。

③游戏。学生有的拿生字,有的拿对应的象形字,有的拿图片,找到相对应的朋友。

④区分目和木的字义。可出一些常用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如,目光ɡuānɡ、节jié目、木马、树shù木,让学生结合熟悉的事物感知字的意思。

2.写字。

(1)要让学生认识竖、撇、捺三种笔画,知道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两条笔顺规则。可先用卡片认识笔画并指导写法。

竖,从上到下要写直。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有平撇和竖撇两种,平撇应写得平而短,竖撇先竖后撇,写时注意笔画的连贯。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本课要写的三个字,教师在示范时,要一边写一边说笔画,以帮助学生巩固笔画名称,记住笔顺。三个字的写法是:

十:横写在横中线上,右面略高些,竖写在竖中线上。横笔左右两面相等,竖笔在横上面的部分略短,下面的部分略长。

木:横短竖长。撇、捺起笔应相接于竖,左右对称展开,收笔应高于竖的收笔。

禾:第一笔为平撇,应写得平而短,在竖中线上。下部与木的写法相同。

(二)课后练习

可用投影片或课件出示我会连中的图画、象形字和汉字。然后让学生口述或动手操作试着连一连,再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三)实践活动

在你认识的汉字中找找哪些字和它所表示的实物很相像。如,水、山、田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联系生活,自主识字

1.尝试认字。

(1)出示生字,请学生找出已经认识的生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2)圈出认识的字读一读。

(3)同桌互教互读。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12个生字,请学生看拼音读一读。

(2)请一个学生带领大家读。

(3)教师点拨:竹是翘舌音。

(4)齐读、开火车读。

3.交流识字方法。

先小组交流,再选出代表在班上交流。

五、资料袋

几个象形字的由来

口:本指人吃东西和说话的器官。古时候口与嘴义不同,口指人口;嘴指鸟嘴,也泛指鸟兽之口。后来口和嘴成为同义词,指人或动物用来吃东西和发出声音的器官。

日:像其轮廓,一点表明其为实体。

火:像火焰的形状。

竹:像竹叶下垂的形状。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