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提要)

1、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

2、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

一、考点解析

1、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略)

2、历年高考文学鉴赏题命题概况(略)

3、新《语文教学大纲》有关规定

*阅读部分要求

5、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6、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8、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选文方面规定

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4:1。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40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

*教学方式提示

4.重视古诗文的诵读。

我们认为,作为对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熟读成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作品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例题解析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题第14题)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误项为B:错解量少(sho)为年少(sho)〗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题(1996年全国题第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公,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双调〕折桂令咏史阿鲁威)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误项为D:误将孔明换刘备〗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照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的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志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误项为C:本未比较添比较〗

3、对《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1994年全国题第11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作者:唐元稹)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误项为C:脱离诗境搬术语〗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1997年全国题第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0)对这两首竺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的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邀请于洞庭之上。

**〖误项为B:武断个性为共性〗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误项为D:强加微言以大义〗

三、解析小结

四、课后练习(略)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