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让学生自己设计彩色插图》

《让学生自己设计彩色插图》

那天,我正在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无意中踱到一位女同学面前,发现她并没有读书,而是专心致志地拿着水彩笔在课本上描画着什么。她画得是那么投入,根本没有注意到我就站在旁边。本来,上语文课,却画起了图画,这让许多老师都会大发其火的,但我并没有惊动她,走近些,低下头仔细欣赏她的作品,原来她是在给课本中这首诗的插图着色。

这两年,为了降低学生书籍的费用,学校给高年级的学生都订购了黑白版的教材,只为教师发了一本彩色版的教科书。

这个女孩虽然不太听话,但我细细一看她涂得颜色还真不错,本想批评她几句,却又被她爱美的心灵感动了。我顺势将她的课本拿过来,翻动着,发现前面几乎所有学过课文的插图都被她添加了颜色,俨然一本后期加工的彩色版的课本。放下她的书,我又随意看了一眼其他同学,令我惊讶的是许多同学的课本都被涂得色彩缤纷,花里胡哨。只不过他们不像这位小姑娘如此大胆,在课堂上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我不由得想到:孩子们天性热爱色彩,喜欢涂抹,他们将课本染得花花绿绿的,并不能简单地视作对课本的糟蹋,在他们眼里,倒是对自己书本的一种装饰美化,就像他们总会给自己的新书选配漂亮的封皮一般。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灵感,我觉得,这种现象未必就是坏事,做老师的不应该横加干涉,武断阻止,而是应该加以引导,给予支持,使他们的涂色,从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变成为一种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理解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

我走上讲坛,说:同学们,刚才大家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发现一名小画家正在给诗歌的插图上色。现在我们请她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上色的?

这位女同学自知犯了纪律,站起来,有些紧张地说:我把荷叶涂成绿色,将荷花涂成了粉红色,还把西湖的水涂成了浅蓝色。我微笑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涂?小女孩见我并没有责怪她的意思,胆子大了些,清脆地说:因为诗中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格外红’,我体会到‘碧’就是绿色,荷花应该是粉红色。西湖的水呢,诗中虽没写,但我想一定很清澈,所以就涂成了浅蓝色。

她的解释的确太精彩了,说明她不仅读懂了诗句的意思,还能展开丰富想象,将诗句之外的景色也考虑到了。我不禁高兴地说:这位同学虽然不该在上课时画画,但是她说得很好,画得也很合情理。今天,老师在这里就发出一项倡议: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动手,将课本中的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涂上合适的颜色,让它变成彩色版的课本。

这句话一下子点亮了学生的激情,他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他们没有料到,自己随手涂画的做法不仅没遭到老师的反对,还得到了赏识和推广。他们都急切地想当一回画家,过把瘾。

学生们的热情是可贵的,而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精神更是让人惊叹。两周后的一个早读,我随意地翻阅了几名同学的语文书,只见他们将自己的课本布置得光彩夺目,而他们的涂色已不是当初的信笔涂鸦、兴之所致了,而是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来认真地思考、揣摩、调色,他们不再简单地将此作为一种习惯与本能,而是一种阅读与绘画相整合的光荣的使命。

这些颜色的选定都是他们深入文本,从字里行间体会领悟到的,其中不乏他们独特大胆的想象,这不是简单机械的色彩涂抹,而应算作他们的二度创作。看着原本单一枯燥的画面,在学生的手下变得如此绚丽多彩,鲜活有生气,着实让人欢欣鼓舞。

我没有满足于此,再次拔高要求,宣布道:同学们,你们不仅成功地将黑白版的插图变成了彩色的,我还想让你们做一次专业的小画家,请用你们的生花妙笔,对一些没有插图的课文,发挥想象,绘制一幅彩色插图;或者,撇开课文中的插图,另外设计一幅与之不同的插图,和那些大画家们比一比,看谁画得更有特色。这项要求对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激发起了他们不甘示弱、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他们照样欣然接受了。

不久,学生的书本中就出现了不少完全由学生自己原创的插图,一页页用胶带纸粘贴在书中。这些插图,无论在构图运笔上还是色彩调配上,都和专业的插图画家有着鲜明差距,显得过于稚嫩简单,特别是色彩更具个性化、主观性,但却充满了童真童趣,毕竟是他们的作品,这其间包含着他们的理解,他们的艺术感悟。可以说,每一幅,都是弥足珍贵的,值得鼓励赞赏的。

原本课堂上一个小小的插曲,幸亏我的细心和宽容,让它变成了好事。为插图着色,一项无心插柳的活动,却被我巧妙地加以利用,成为了珍贵的课程资源,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对此,我感到无比欣慰。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