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广大教师的大胆探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小学语文教法,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但若结合教学实践,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有的新教学法或理论基础薄弱,或忽略了小学生心理特点,或脱离小学生认知实际,反而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误区。本文仅择其中几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些分析,以期有助于改进。
钟情于激趣,忽略了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愉快教育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日益加重、陷于苦读而提出的。顾名思义,愉快教育应指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文化知识是件十分愉快的事,因而乐此不疲。如何诱发愉快?应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自己愿意学、努力学、刻苦学、学得愉快。但从一些实际教例来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忙于设趣、激趣、逗趣,使教学形式趋于游戏化,于是哪节课无游戏,哪节课便索然寡趣。教失去游戏这根拐杖,学就失去欢乐的诱因。
学生感到真没劲,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这是片面理解愉快教育所产生的畸形教法。事实上,课堂绝不可能是游戏场,学习也绝不可能是一场游戏。无论学哪门文化知识,要想学好,都得依靠学生的内驱力,都得刻苦。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学生自觉愉快学习的关键。
教育实践证明:处于普及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的最直接内驱力来自其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具备了认知的先决条件,能学懂教材,能跟上教学进度,能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自信,愉快地学。
热衷于繁琐分析,人为地将易于理解的教材艰涩化。
这些年,小学语文教学颇为崇尚对文章的层层分析,直至对原来无深意的字句硬是挖掘出微言大义,把本不难理解的教材分析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麻。似乎非如此则不见功夫。这里试举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段为例。该段仅一句话: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只要求学生练习说说段落大意。
由于这段话很平实、明白,没有生字,教师只需借助地图给学生解释江南这个词的含意,并结合书本的插图让学生明白杨梅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再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学生是能够说出这段话的大意。但若照时下繁琐分析段落大意的套路,这句话分析至少得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曰浓缩,即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主要词语浓缩出来。二曰:类比、逆向思考,即要求学生类比出各自的故乡、各自喜爱的水果,并据此作莫名的逆向思考。三曰:剖切,即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曰:聚敛,即要求学生对已经被剖切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爱字,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领会出段意,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
据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繁琐的分析是怎样人为地把平实的语句变成艰涩。这样的分析,乍看起来教法是创新的,课堂十分热闹,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其实华而不实。逆向、闪光、辐射,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使学生望文生畏。脱离实际的创新,人为地制造深奥,这不是教法的改革,而是浮躁的表现。
偏重模仿教法形式,削足适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益。
近几年,上课凡讲,就被认为有灌的嫌疑,这导致一些教师上课不敢讲。其实,讲解是许多教学方法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最便捷、最省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复杂的道理,一经详尽的讲解,听者便顺之释然。问题在于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得是否适当,讲得是否准确。简洁、生动、有条理的讲解,其中就包含有对学生的启发,只有枯燥乏味的讲解才是灌。
倘若教师的讲解准确、幽默风趣,那么这样的讲解就如诗如歌,引人入胜,足以令学生心往神驰,学生的思绪就会被教师牵入知识宝库。听这样的讲解不仅深受启发,容易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把知识记得很牢。至于课该怎么讲,我以为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的具体目的、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当讲则讲,当读则读,当问则问,当练则练,当演示则演示,一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