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二)、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2.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3.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4.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5.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6.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3.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