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是长春版语文六年上册第五板块的一篇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
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说教学过程
《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考虑了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将本节课分以下几步进行:
1、谈话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品读课文,感悟文本
4、总结升华
5、拓展延伸
(一)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 ,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显明的对比,激起孩子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小女孩的强烈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想课文主要写了意见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本
在这一环节,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先学习开头部分,接着学习结尾部分,没有按顺序学习小女孩幻想部分,其一:文章结尾告诉每一个人,小女孩在现实中被冻死了,与开头的学习同属“现实”部分,在文章的学习上有一气呵成之感;其二:让学生们知道,在那样的现实天条件下,小女孩被冻死是不足为奇的,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认知特点。
2、学习五次擦然火柴,产生的幻想。通过情境朗读感受小女孩的寒冷、饥饿、没有快乐、没有人爱,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们感受得越深,对文章中的难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
3、现实与幻想做对比,体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如先学习开头和结尾的现实部分,再学习幻想部分;在学习五次擦然火柴时,师生合作朗读,将现实和幻想对比着读,即让学生感悟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渴望得到快乐,渴望得到幸福。
(四)总结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