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六年级教案:《林海》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六年级教案:《林海》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