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教学要求]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优秀资料若干。   2.课外阅读材料每生一份。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南京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收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第2页上的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页下面的图,然后,清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      (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那么收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编辑剪报。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引导观察第3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观摩收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收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收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二、引导学生尝试收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收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收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收集资料的成果。  三、教师小结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宝在坚持,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第三课时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左上方的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右上方的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矧在做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卜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三、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我们爱你啊,中国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交流。      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华夏集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