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林海》谈课设计之二

《林海》谈课设计之二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课文通过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开头,写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的感受,第一次讲到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接着分岭、林、花三个方面描写了大兴岭的景物特点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兴安岭的林多似海,兴安岭的花多而美丽。在作者的眼里,兴安岭简直成了一位善于打扮的姑娘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作者由眼前大兴安岭的外在美很自然地联想到它的内在美,揭示出它美得并不空洞它为祖国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与建设结为一体,第二次讲到了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最后,作者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巧妙地从兴安之名联想到兴国安邦之义,第三次讲到了使人感到亲切舒服。三次亲切舒服,感情逐步升华。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无不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作者的这种情感正是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实表现,因此,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编写特点,那就是围绕一个读写训练重点按组来编,每组一般由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四个部分组成。《林海》所在的十一册第七组也不例外。在导读中,它明确地指出了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学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组3个课例《一夜的工作》、《林海》、《第一场雪》都是学生具体感知怎样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极好凭借,读写例话总结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式方法,基础训练提供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实践机会。根据组的读写重点,教学《林海》,应着重要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在体会作者情感升华的基础上,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掌握写景抒情、联想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和小学语文教材调整意见,本课例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逐步升华的感情,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3.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学习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方法是教学重点,体会三次亲切舒服所表达的逐步升华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由于本课例仍然是由预习、课文、思考练习三个部分组成的,教学时,第一课时紧扣预习,整体感知课文,第二、三课时紧扣思考练习,深入学习课文;最后回归整体,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5.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大兴安岭录像带,写有预习题和思考练习1、2、3题的投影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所采用的主要教法是组的教学法。优化教学过程,重在优化教法,而组的教学法本身就是经过优选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与新教材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运用组的教学法,使《林海》的课堂教学真正能做到省时高效、减轻负担,还得要辅之以情感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感情朗读、民主交流等手段,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组的教学研究方案中明确指出:高年级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关键学段,应充分运用教材编排优势,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教材编排优势是什么?除了紧紧围绕读写训练重点按组编排外,每组之间还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这一优势就为迁移规律的运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学生学习《林海》宜采用正迁移学习法,把在其他组和本组第一个课例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从而优化课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知识整体。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编者的意图,如何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呢?从组的教学实际出发,教学《林海》这一课例我作了这样的尝试紧扣预习、课文、思考练习这三个组成部分,抓住亲切舒服这条情感主线,组织课堂教学。

(一)紧扣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林海》的预习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是简介与课文有关的人、事、物、景;第二个是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

1.紧扣预习的第一个内容揭示课题。

出示中国地图,这样揭题:同学们,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小兴安岭的西边,内蒙古高原的东部,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一代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了一篇专门介绍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文章,它就是《林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板书课题之后,我就放了一段《大兴安岭》的录像。精彩逼真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快的情感氛围中,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紧扣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感知课文。

出示预习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围绕预习题,学生运用第6组学到的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把心放到课文中设身处地地去读去划去想。这个预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是进行组的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少数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通过预习交流,学生了解到了作者是从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三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紧扣思考练习深入学习课文。

《林海》这课的思考练习共有五道习题,其中4、5题是基础题,第2题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是体现组的的读写训练重点的习题。第1题按照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第3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都是为落实组的读写训练重点而设计的语言文字训练点的习题。因此,紧扣思考练习去教学,才能更好地把组的读写训练重点落到实处。

1.紧扣第2题第一问,理出情感线索。

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

有了上一步完成预习任务的基础,又有了第2组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训练,学生很快就知道了文中3次讲到了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词语,就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把含有亲切舒服的3个句子勾划出来后,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快就懂得了亲切舒服的意思(既感到亲近亲密又使人轻松愉快),学生抓住了亲切舒服这条情感线索,就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学习表达作下了铺垫。

2.紧扣第2题第二问,体会情感升华。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抓住3次亲切舒服分三步进行。

(1)抓第一个含亲切舒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a.读句子: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明这个悦耳的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b.划出与这个句子有联系的句子。

这回有机会看到它也就是指看到大兴安岭,看到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因此,学生也就把描写岭、林、花的句子全划上了。

c.围绕思考练习第1题和第3题学习写岭、林、花的部分,如森林,景色大同小异,因此,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积极性特别局。

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岭?大兴安岭和秦岭各有什么特点?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再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指名学生演板。最后,评一评画出了各自的特点没有?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作者多次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林和花,所以,学习林和花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和欣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大家评议,最后欣赏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方法。学生读读评评,领悟到了林树多似海,花多而美丽的特点,在欣赏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句写得好,把群岭起伏比作林海的波浪,形象地把大兴安岭森林之茂密,面积之广大再现了出来。有的说:看,海边上不是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写得好,好在把白桦比作海边的浪花,让人读后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更多的同学谈到了在思考练习3题的(1)小题中出现的那个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综合同学们的见解,大家都领悟到了:绣花鞋是指盛开的各种野花,这个描写非常准确形象,而且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d.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一次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作者就是在脚踩松针,手摸古木,眼看林海,觉得景色太美,大兴安岭这个名字悦耳动听的情况下感情亲切舒服的。

(2)第二次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呢?

继续抓第2个含亲切舒服的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联系上下文,通过回答思考练习3题的(2)小题(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合一体?)来理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与第2次亲切舒服有联系的上下句,学生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方才领悟到了老舍先生的审美情趣,大兴安岭不仅具有外在的自然美,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美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美得不空洞,所以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作者就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林海景色美丽,联想到林海物产丰富,为祖国建设提供了良材,作出了贡献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

(3)第3次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学生将前两次的学法迁移过来,采用抓第3个含亲切舒服的句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联系上下文,通过回答思考练习3题的(3)小题(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来看,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来理解。

学生通过查安典,读句子,思联系,议问题,说答案的途径充分展开了认识过程,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情感(作者到了林场,看到了林场工人在愉快的劳动:伐木取材,使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造林护苗,使林海能够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科学研究,使森林资源得到综合利用。作者由人在山中劳动联想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育林,人安居乐业;岭养人,国繁荣兴旺,因此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就是在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由兴安之名联想到兴国安邦之义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

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带着喜爱赞美之情,用轻松的语调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运用三次亲切舒服所表达的逐步升华的感情:第一次是从景色美丽的角度出发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次是从国家建设的高度出发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喜爱赞美之情。第三次是从兴国安邦的意义出发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喜爱赞美之情。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很快地举手了:因为作者无比热爱祖国,无比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就进一步总结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紧扣第2题第三问,总结情感表达。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又有了从第一个课例《一夜的工作》中学到的表达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之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了:作者表达的方法与第一个课例相同,也是带着感情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在自己的所思所想中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情。个过,表达的方式不是通过叙事抒情而是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三)回归整体,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在学习情感表达之后,我让学生写写熟悉的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进一步落实读写训练重点的目的,并布置学生完成思考练习第4题和第5题,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3和4。为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1,我又放了一段《大兴安岭》的录像,并用这样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的‘大兴安岭’,是老师从今年10月1日的《新闻联播》中录下来的,不知大家听到国家禁止砍伐森林的报道有何感想?许多学生在感想中谈到大兴安岭的景色那么迷人,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绿色资源。最后,我用一句话总结全文:是呀,只要人人都这样。将来的林海一定会比现在更美!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