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教材研究:路边的老人与桥边的老人

教材研究:路边的老人与桥边的老人

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用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直接交代老人位置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开篇首句: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一处是第34段: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显然,若以路旁的老人或路边的老人为题亦未尝不可,为何舍近求远,非用桥边的老人为题呢?

当然,作品中写桥的笔墨远远多于写路。写路的地方只有两处,而写桥有六处之多:河上搭一座浮桥,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探对岸的桥头堡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我凝视着浮桥,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桥边与路边均为老人的背景,是不是对桥着墨较多就应该以桥边的老人为题呢?我看未必。

我们知道,桥是路的一部分,或者说桥是一段特殊的路。从桥与路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桥边的老人这个标题,可以发现,标题其实包孕着一种深层内涵。

欣赏外国小说时要注意小说叙述的方式,一是讲述,一是显示。所谓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而所谓的显示,就是这个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外国小说欣赏》第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桥边的老人》基本是显示的,小说中不肯露面的叙述者,对人物的对话不作判断,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因此,读者需要根据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经验去想象。

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的情景,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了激战。激战的双方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夺取全国的主导权。小说中虽然没有直接作出评判,但是第11段中的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似乎就作了回答。埃布罗河是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一国境内最长的河流往往就是母亲河。而母亲河的三角洲地区往往是富庶之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哪一方控制了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哪一方就可以占据优势,进而就可以掌握整个西班牙的国家命脉。因此,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注定成为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之间角力的主战场。

小说中的一些对话对此作了强烈暗示,比如第15段中的炮火不饶人,第20段中的这儿不是久留之地,第36段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等等。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节日,其重要性超过圣诞节。复活节期间,人们喜欢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表示新生活从此开始。而礼拜天更是西方人朝拜上帝、祈祷和平的日子,一般不轻启战端,更何况是复活节期间。连复活节的礼拜天都不放过,一方面揭露了法西斯毫无人道,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战略地位之重要。

作家选择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然后聚焦于埃布罗河上的一座浮桥,这样,桥就成为了敌对双方斗争的一个焦点。在现代战争中,桥的战略意义愈发突出,往往就是战争双方控制和反控制的一个枢纽。前南斯拉夫有一部反映二战期间反法西斯战争的经典电影,就以桥命名,其意正与此相同。

战火肯定会燃烧到埃布罗,这是毫无疑义的。所有埃布罗的百姓只有逃离家园,舍此别无他途。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作家简笔勾勒出战前的景象: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种景象仿佛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紧接着,作家将镜头摇至一位孱弱的老人那儿,在他边旁,就是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可见,老人这个特写镜头的背后,是无数无辜百姓的无助、苦涩和悲哀。

综上所述,桥可以让人衍生出这样的逻辑:由桥及河(埃布罗河),由河及洲(埃布罗河三角洲),由洲及国(西班牙),桥可以支撑起一片广袤的国土,而路的象征意味相对弱化。老人是战争中所有逃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海明威将一个古稀之年、体力不支、疲惫不堪的老人置于象征两种政治军事力量斗争的桥边,充满了,对小人物和弱者的无限悲悯。

这样解读,正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大大拓展了文本的理解空间。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