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汉语对于教师的9个称谓

汉语对于教师的9个称谓

老师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如今,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

先生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

园丁

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培育这些幼苗、花朵、小树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枝繁叶茂,姹紫嫣红,茁壮成长。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慈母

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人们把老师比作慈母,主要是对那些有着童心母爱的女教师给予的最亲切、最真挚、最感人的尊称。

慈母首先蕴含着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爱。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结果。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志向,精心培育,使之成才。

春蚕

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著名画家潘絜兹的《春蚕颂》写道: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他对春蚕的品质进行了高度赞美。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春蚕是广大教师感到无比荣耀的称谓。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蜡烛

对蜡烛的赞美也是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

孺子牛

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我国历来有师生亲如父子的传统美德,老师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像孺子牛一样辛勤地耕耘,为把孺子培养成才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献、鞠躬尽瘁,不图回报。

春雨

人们对春雨的赞美由来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时雨,视春雨贵如油。而把春雨表现得最完美意境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名篇。人们把老师比作春雨,把学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浇灌。我们的老师就如那绵绵的春雨,用播洒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丰富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品德。

人梯

一个人接一个人踩着肩膀向高处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岭所创造的集体配合行动,一直流传至今。

广大的人民教师辛勤地耕耘在教育事业的园地,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地培育人才。学生的成功离不开老师,而老师的希望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湖北大学年近90高龄的朱祖延老教授在《教师述怀》中写道:不辞辛苦做人梯,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全部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