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如真似幻的梦境》教案

《如真似幻的梦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

二、了解现代散文中 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关系。

三、体会散文结构的艺术。

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展示了某种如真似幻的梦境,或通过对森林绅士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某个历史时期绅士们的生活状态,或通过对大自然云霓的描写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时代云霓,或通过对埃菲尔铁塔的描写,让人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亦虚亦实,如真如幻,创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仔细体会现代散文是如何处理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的。

一、现代散文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很好地处理了虚实的关系问题。《森林中的绅士》写豪猪的形态、动态、神态和生活状态,但处处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绅士们的行为、举止和精神本质;《云霓》由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引出预示雨水的自然云霓,再由大自然的云霓引申到能满足大旱时代渴望的时代云霓;《埃菲尔铁塔沉思》则由登临铁塔的所见触发作者的沉思,并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实的部分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虚的部分则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既不牵强生硬,又不喧宾夺主,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状态而与实保持着良好的张力,使文章在内容上含蕴无穷,而在艺术上又显得生动活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文章作者处理虚与实的艺术技巧。

二、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张力问题

与虚实问题联袂而来的,就是文章的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张力问题。可以说,虚实相生的文章常常会包含丰富的言外意,而且言外意还是文章表现的重心之所在。但从表现文字来看,作者浓墨重彩表现的是实所展示的言内意。《老子》云: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内是外的基础和依托。所以,本单元的三篇文章从篇幅结构来看,重点在内,但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精神指向却是外。对森林豪猪、自然云霓、巴黎铁塔的描写,其根本目的是引导读者由内而外,体会到象外之意和韵外之旨。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体会隐藏在言内意背后、里面的言外意。

三、体会文章的标题艺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常起到统摄全文、点明主题的重要作用。本单元的三篇文章的标题都是很精当的。茅盾的文章精心锤炼了森林中的绅士这一颇为形象化的标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准确地概括并有力地突出了豪猪的本质特征──绅士风度,从而起到了统摄全文、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云霓》中,云霓是文章的文眼和题旨的关键所在。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在一个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与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云霓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以云霓为题显然是很精当的。《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标题则清楚地表明,在文章中,作者的兴奋点并不在于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在于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个体感悟和主体思考方面,而铁塔则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标题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以及文章确定标题的艺术和方法,并理解标题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四、领略文章的结构艺术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都很讲究。《森林中的绅士》布局巧妙,结构上层层推进,跌宕起伏。文章开头安排巧妙引人入胜,中间过渡自然,衔接有度,结尾形成豹尾之势,收笔有力。《云霓》紧紧围绕云霓这一主题展开描写,可谓形散神不散,结构井然。《埃菲尔铁塔沉思》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围绕登临铁塔的过程中所见变化而引起所感的差异,浑然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仔细体会不同的文章在安排结构方面所表现出的起伏变化和承接过渡的艺术技巧。

本单元所附短文《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现代散文虚实关系的艺术法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课文,仔细体会虚和实的含义: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需要指出的是,虚与实的比例、搭配和表现形式都是千变万化、因文而异的,不可拘泥。、

华夏集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