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谋攻》教学教案

《谋攻》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二、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教学要求:

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虚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的有关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简介:

板书课题、请同学读课文注解,教师补充。

二、解释词句(边读边讲解,补充课本所未涉及的,重在句意。)

第一段:凡:大凡,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对一般情况的总括,常出现在总结经验、概括规律的用语中。全:完全、使整个降服,用作使动,全国:即使全国,意思是使敌国整个降服。下文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中的全用法同此。如何识别某个形容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并且是使动词呢?这要从具体的上下文来分析。假如一个句子的谓语是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后面还有一个名词,它们的关系不能解释为修饰关系时,应该考虑到可能是动宾关系,即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是否是使动关系。全国为上,是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译为是形式。破国次之,是用动宾短语破国作主语,用名词次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译时相当于是。善之善者:是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这里指代情况或办法,译作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是用名词性的短语直接作谓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句,构成非的形式,译成不是。

屈人之兵:动词的使动用法。如何识别某个动词在句中的用法是使动词用法呢?最重要的依据是具体的上下文。假如一个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及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般的支配关系来解释,或者虽然能这样解释,却不符合文意,这时我们就该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使动关系,那么这个动词就是致使性动词。其次:其,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可根据上下文适当译出,或不译,不得已:实为不得(不)已的省略,意即不能不这样,也可译为无可奈何。蚁附之:蚁,像蚂蚁那样,名词作状语。此攻之灾也:是用指示代词作主语,名词性短语攻之灾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也帮助判断,译为是。下面此谋攻之法也与此句类同,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移到动词争前。

第二段:十:即十倍,由于古汉语中量词不发达,数词常常单独运用,来表示数量,译时应补出适当的量词。十则围之:即(吾)十(于敌),则围之的省略,这是个表示条件的紧缩复句。(吾)十(于敌)表示必要的条件,围之表示在前面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中间用连词则连接,所以译成(我军)十倍于敌人就包围他们。下文的五个紧缩句同此。倍:两倍于敌。

第三段:夫将者国之辅也:是用名词性短语国之辅直接作谓语,句中用者表提顿,句尾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的判断句。夫:发语词,无实义。故君之所以患于军:之字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此处可以不译。所以患于军者,所字短语作主语,所以者,表示患于军的情况。由特殊指示代词所,加上介词以,加上动补短语患于军,再加上特殊指示代词者,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所字指示,者字称代。患,祸患,这里是造成祸患的意思,动词,于军,介宾短语,作患的补语。君,作定语,修饰以患于军者。三军既感且疑:并列关系的紧缩句,既且,既又的意思。三军:古时大国多设三军,称中军、上军(左军)、下军(右军)。这里是军队的统称。

第四段:知可以战不御者胜,几个分句结构相同,都是者字短语作主语,胜作谓语,只是者字短语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五者:意即五种情况。者附在数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有关的事,可译为种情况。一胜一负:一副词,一一的格式,表示两个行为并列关系,可译为有时有时或或或等。

三、范读

教师读,使学生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连接或间断。

四、作业

反复熟读,能背诵,完成三、四题,思考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全文要领(结合检查作业,按段提问,适当议论,逐步归纳,扣住原句,整体认识)

第一段:论述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文章首先提出以全为上的作战原则,文章把全与破对照,上与次对比,连用五个排比句,层层深入地阐明求全的原则,自然地引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伐谋的中心论点,然后作者运用典型事例,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上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第二段: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战逃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不然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被擒的严重后果。作者在这段谈的虽然是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攻的内容,强调了谋攻的作用。

第三段: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这段论述了将帅在谋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将帅应善于辅国,将帅的作用不应受到削弱或抑制,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危难。这也就是说明只有充分信任和发挥将帅的作用,才能夺取全胜。

第四段:列举知胜之道,强调知彼知已,说明知是谋攻的基础。

作者列举可以预见胜利的五种情况,同时与第2、3段的内容相呼应。然后谈战术问题、谈内部关系问题。意在阐明知与不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样文章很自然地得出传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二、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论点,阐述了进攻敌人的战略和战术。作者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要求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武装斗争统一起来。他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打歼灭战。在战略战术上,孙子主张灵活运用,将帅要做好国君的助手;充分发挥作用;国君要了解情况,正确指挥。他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集中反映了他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军事思想。

三、复习和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用法。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形容词作动词,使整个降服。

2.毁人之国而非之也。久:形容词作动词,长久作战。

3.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形容词作名词,全胜的策略。

4.十则围之。十:数词作动词,有十倍。

5.识众寡之用者胜。众:形容词作名词,众多的士兵。寡:形容词作名词,极少的士兵。用:动词作名词,运用方法。

6.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动词作名词,准备。

7.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二)解释下列各句画线的虚词。

1.凡用兵之法 的(助词)

2.不战而屈人之兵 却(连词)

3.敌则能战之 就(连词)

4.以虞待不虞者胜 用(介词)

5.三军既惑且疑 又(连词)

6.必以全争于天下 在(介词)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预习下一课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