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不合群的小蝌蚪 教案教学设计

不合群的小蝌蚪 教案教学设计

孔春芳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养成对事物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习惯。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调、决、难、别的读音。

3.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4.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及其和日期的关系。

3.理解第1、2段课文的内容。

4.正确朗读第1、2

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你见过小蝌蚪吗?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样一种动物?

2.不合群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后讨论

1.这则日记记得是哪一天的事?这个时间跟日记内容有什么关系?

2.这只小蝌蚪不合群表现在哪些地方?

3.它为什么不合群?

4.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三.检查字词预习效果:

1.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难写字字形分析:

悠、

略、

与(笔顺)

3.找出反义词。

发现、

孤独、

确实。

4.解词:悠闲。

课文中写谁在哪里悠闲的干什么?

悠闲是什么意思?

结句:谁在哪里悠闲的干什么?

四.讲读第1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句话?各写什么?

2.什么叫闹别扭?谁跟谁闹别扭?为什么说像闹别扭?

3.发现了这一情况后,我是怎样想的?从什么地方看出这一点?

4.指导朗读。

五.讲读第2段:

1.我和永明使用什么办法让那只小蝌蚪回到蝌蚪群中间去的呢?

2.拨了几次?结果怎样?划出两次拨小蝌蚪结果怎样的句子?

3.分析写结果的两句话:

两次拨小蝌蚪结果是一样的,作者是用哪些不同的词语表达这个意思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一句为什么用上不料?后一句为什么用上仍旧?

从两次拨蝌蚪都没有达到目的,更加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只小蝌蚪?

4.朗读指导。

六.总结

1.学了这两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只蝌蚪?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2.齐读第1、2

段。

七.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35段认识青蛙的蝌蚪和癞蛤蟆的不同特点。

2.培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态度和习惯。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听写

3.什么叫不合群那只小蝌蚪不合群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导入新课

我和永明通过观察,发现这是一只不合群的小蝌蚪。但它俩并不满足已有的结论,又进一步动起脑筋,他们想弄明白了没有?又是怎样弄明白的?

三.讲读第3

段:

1.这段话有几句?各写什么?

2.我和永明觉得很奇怪。对什么觉得很奇怪?

3.通过观察,他们发现这支蝌蚪与其它蝌蚪有哪几方面不同?

游动方式:独游群游

体形:略微大一点小一点

颜色:青灰色黑色

4.看课文插图说说这两种蝌蚪的不同之处。

5.两种蝌蚪的这些不同之处容易看出来吗?根据课文及插图说说理由。

理解略微大一点,说明体形大小相差不大。

青灰色和黑色,颜色相近。

他俩为什么能发现这些不同?

6.根据上述观察所得,对于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这个问题,我想到什么?不是一家人比喻什么?

7.我们的答案到底正不正确呢,他俩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8.齐读第3

段。

四.讲读第4

1.这只小蝌蚪不合群是因为它们不是一家人,我们的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2.从老师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它们是怎样得两家人?

3.齐读。

五.讲读第5

1.原来是这样,这样指什么?

2.哦是个语气词,你们知道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这段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4.试读,齐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和永明这次春游收获真不小,他俩对上述蝌蚪的知识从不懂到懂,从了解较少到完全掌握,靠的是什么?具体表现在课文中哪些地方?

3.小结知识内容和本文说明的道理,对学生提出希望。

七.齐读全文

八.作业

抄写,背诵课文第4段。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