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成为文化的容器
①不久前举办的“世界城市日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者和研究者,围绕“城市设计,共创宜居”的主题各抒己见,并展示了优秀城市设计案例。“希望城市多一些绿地、广场和街道空间”“希望保护有价值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记忆”……参观的市民在现场留言板上写下的心声,表达了对“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企盼。
②回首我国城市文化的昨天,我们曾兴起过鳞次栉比的“火柴盒”建筑的千城一面,也曾掀起过似是而非的“复古风”、贪奇求洋的“欧陆风”、熏染迷信的“风水潮”。尽管城市中跳动着一个一个“凝固的音符”,却难以奏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交响乐”。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规划陷入了集体文化迷失。
③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应是文化的容器,应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成果。文化对于城市而言就是灵魂,就是软实力。放眼世界,文化差别赋予了各国城市独特的风貌。如音乐之城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如苏州白墙灰瓦的城市色彩、平遥古色古香的历史风韵……它们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就了各自的生活空间和城市性格,吸引着游客的脚步。所以说,惟有城市文化,能为旧城复兴注入新生的力量,能为新城崛起升华不灭的灵魂,为城市在竞争中提供创新发展、脱颖而出的土壤和资源。
④可惜,我国一些城市仍然没有摆脱“特色困境”。一方面,旧城改造中,少了些如履薄冰的文化敬畏。城市独特的传统文化即便被简单复制,也丢失了历史积淀的文化精髓,城市记忆变得不伦不类甚至消失殆尽。另一方面,在新城建设中,重功能主题、轻文化责任,国际化大都市被简化为林立的玻璃幕墙摩天大厦,甚至陷入城市模仿秀,以至于游人走到哪里,都能碰到一样的步行街、相似的大广场、山寨的建筑景观,难免产生单调、浅薄和生硬的观感。没有文化艺术滋养的现代都市,只是工业逻辑不合时宜的堆砌。
⑤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用企业模式管理城市的印迹,是用经济逻辑取代人与城市的亲和关系。拆,是拆除阻碍经济建设的旧有社区乃至富有文化气息的古老建筑,尽管兑现了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想象,却丧失了传统的家园感;建,则是发展新型旅游项目、高档商区、主题公园等城市景观,却抽离了传统城市中集体回忆、身份认同的文化因素。尽管局部也攀附了一些青花瓷、秦砖汉瓦等设计,给人的观感却是芜杂的陈设,让人无法愉悦享受。文化维度的隐没,令城市感觉突兀、凌乱、焦躁。
⑥“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如此。相信未来,在文化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城市的面貌会像母亲的面孔一般让人永远难忘,城市的姿态也会变得越来越有魅力,城市的空间更会拥有足够的细心去与人对话。生活其中,人们一定能感得到四季、看得见乡愁,拥有文化归属感和心灵栖息地。
21.“让城市成为文化的容器”目的是 。(2分)
22.下面帕特里克·格迪斯的话与本文观点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2分)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帕特里克·格迪斯
答:
23. 有的城市在建设中出现了右图中的行为,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行为的看法。(4分)
答:
答案解析:
(三)(共9分)
21.(让城市)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成果。
(共2分。每要点1分)
22.答案示例:
这句话与文章观点一致。文中的观点是让城市成为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城市的文化特色,不应千篇一律。帕特里克·格迪斯反对城市相同样式的复制和扩大,倡导城市独特风貌的保存和发展。
(共3分。每要点1分)
23.答案示例:
图中行为不合理。他们不珍惜文化古迹进行所谓的城市建设。这种似是而非的城市复古建设行为,缺少了对已有城市文化古迹的敬畏,丢失了历史积淀的文化精髓,让城市记忆变得不伦不类甚至消失殆尽。这种似是而非的城市复古建设行为,是文化维度的隐没,令城市感觉突兀、凌乱、焦躁。
(共4分。每要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