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融验走
【原文】前秦①苻融,为冀州牧②。有老姥③于路遇劫,喝贼④,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⑤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注释】①前秦:晋朝末年氐族人在中国北部建立的秦国。②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长官。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省一带。③姥:年长的妇人。④喝贼:拉长声音喊“有贼”。⑤诬:冤枉。
【译文】前秦的苻融担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替她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一起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过了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冤枉好人呢!”贼于是服罪。原来这是因为这个贼如果善于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所以就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骗迷惑,才能够精通。苻融检验赛跑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阅读训练】
1、解释:(1)为 (2)孰 (3)乃 (4)既而 (5)正色
2、翻译:(1)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2)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3、苻融认为跑在后面的是贼,其依据是(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4、苻融通过验走而查清了事实,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做,担任 (2)谁,哪一个 (3)就,于是 (4)过了一会儿 (5)用严肃或严厉的神色
3、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4、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才能辨析明了,不被迷惑,查清事实。
申包胥如秦乞师
【原文】初,伍员与申包胥①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②楚国。”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③;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④长蛇,以荐食⑤上国,虐⑥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⑦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⑧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⑨?”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⑩。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释】①申包胥:楚国大夫。②复:同“覆,颠覆。”③及昭王在随:追上在随的楚昭王。随,诸侯国名。④封:大。豕:野猪。⑤荐:多次。食:侵食。⑥虐:侵害,残害。⑦越:指吴国。⑧夷:指吴国。德:这里指贪心。⑨即安:到适当的地方去。指上文“就馆”。⑩《无衣》:《诗·秦风》中的篇名。
【译文】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出逃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晋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亡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亡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着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阅读训练】
1、解释:(1)如 (2)乞师 (3)社稷 (4)逮 (5)顿首
2、翻译:(1)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2)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3、选文中有两个“亡”字,请分别写出它们在各句中的含义。
(1)其亡也 (2)如楚之遂亡
4、申包胥用什么办法感动了秦哀公而出兵的?(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到 (2)请求出兵 (3)国家 (4)趁 (5)叩头
2、见译文
3、(1)出逃 (2)灭亡
4、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