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内容,掌握文章的人物特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记叙文的答案解析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先生
赵 威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
B.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有学问,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艺人和先生的契机。
C.本文多次描绘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分别表现了他对三婶的感激之情、李白诗句触动了他思乡之情、对国家给他发放退休工资的感恩之情。
D.文中写大先生退休后的第一件作品是将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变成一口棺材,留给自己用,这虽表现了他节俭的美德,但也看出他的自私自利。
E.文中的我仅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乡村普通人物的悲喜人生,我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大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大先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4)文末写大先生: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请结合文本,探究大先生心满意足的原因。(8分)
试题答案:
11.(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B这一句看不出有学问;D但也看出他的自私自利不符合本文的主题;E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①落魄的乞讨者:早年逃荒乞讨,寄住他乡。②手艺精湛的木匠: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更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③有知识有学问却不善言辞的教书先生: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有高见,肚子里的学问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④知恩图报的慈善家:用每月领到的钱做了结实的课桌椅送到学校去,还设了助学金。(6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运用动作描写(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丁……继而是一个身影)、外貌描写(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缠着破布条)和语言描写(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侧面描写:描写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4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先生起初落魄,走投无路的窘况,与下文形成受人尊重,国家供养的幸福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
(4)①落魄时,有人及时相助;②木工手艺精的很,得到认可;③受人尊重,任教书先生;④享受上了退休的待遇,给学校做善事,还设立助学金。(8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记叙文的答案解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