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土 情 结
柯 灵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时可借助对话栏来引导学生去把握。
2.文章引用的古诗文较多,教师要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2、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ū)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
3、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张先《千秋岁》丝思,谐音双关。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警策之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情结一词如何解释?哪位同学给大家做个解释?提问一至两人。明确: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可见,情结是一种感情。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世纪文化老人对故乡的情结《乡土情结》。这位世纪文化老人是柯灵,我们熟悉一下作者。
4、2005年5月9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携家人冒雨回到老家湖南省湘潭县射埠镇巨鱼村,祭拜先祖。家乡人则以最隆重的礼节、最浓郁的乡情迎接这位乡人归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宋楚瑜说,我在台湾最自豪的是,我是吃辣椒的骄傲的湖南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是爱台湾乡土的台湾人。这次怀着慎终追远的心情回到故乡,更重要的是代表很多在台湾的乡亲表达希望两岸和平,希望华夏子孙不忘本的愿望。
青山,绿水,故乡土;鲜花,笑脸,故乡人。
九日上午,湘潭的儿子、阔别家乡五十六年的游子宋楚瑜终于带着他的堂客回家了!
山头、田埂、乡间小道,巨鱼村万人空巷、挥龙舞狮欢迎;握手、鞠躬、潸然落泪,宋楚瑜激动万分、感动万分。
三座祖坟,绕山而立,二十三世孙宋楚瑜一一祭拜。万名乡亲,久久等待,吃湖南米、饮湘江水长大的湖南伢子也没有忘记一一答谢,每祭拜完一处,他总会用乡音向家乡亲人倾诉他多年的感恩和思乡之情。
为了和他走得更近,乡亲们不顾泥泞涌进了田埂。离家多年的游子被乡亲包围,被乡音包围,被乡情包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湖南有感情。临别前,宋楚瑜用这句诗词道出了他此刻的感受。
二、作者介绍:(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的主要作品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建国后的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土情结》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三、正音正字:
魂牵梦萦(yíng):形容万分思念。
风尘碌碌(lù):旅途劳累、事务繁杂、辛辛苦苦的样子。
酒阑灯灺(xiè):灺,蜡烛的余烬。形容事情的结束。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tǎn tè)不安: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怯(qiè)生生:形容虚弱﹑害怕﹑怕羞等样子。
搭讪(shàn): 为接近对方而与之搭话:他搭讪着走开了。
悠邈(miǎo):遥远,久远。
褪(tuì)色:退色。
崎岖(qí qū):高低不平的样子。
一饮一啜(chuò):啜,喝。(啜泣、辍chuò学、拾掇duō、补裰duō、点缀zhuì)
田塍(chéng):田埂。
濡(rú)染:沾染,浸润。
烙(lào)印:在牲畜或器物上烫的火印,作为标记。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luò炮páo烙)
三匝(zā):匝,指周圈。
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
铩(shā)羽而归: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怡(yí)然自得:形容喜悦的样子。(贻yí笑大方、甘之如饴yí、盱Xū眙yí、骀dài荡、苔tái藓、鞭笞chī)
衣锦还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谪(zhé)居:谓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
低徊(huí):徘徊,留恋,回旋起伏。也作低回。(huái徘徊)
欷歔(xī xū):叹息声;抽咽声。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发轫(rèn):(书)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方兴未艾(ài):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yì自怨自艾)
含辛茹(rú)苦:经受艰辛苦难。
翘(qiáo)首:抬起头来望。(qiào翘起、翘尾巴、翘辫子)
桑梓(zǐ):《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谓家乡的桑树、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有敬意。后因以桑梓代指故乡或父老乡亲。
蕞(zuì)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翰苑(yuàn):1.文苑。文翰荟萃之处。 2.翰林院的别称。
休戚:彼此间祸福互联。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难关。
漂泊(bó):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pō湖泊、血泊、梁山泊)
濠(háo)水:战国时期庄子生活的地方。
屹(yì)立 : 高耸挺立。
四、学生初读课文,思考:本文抒发的故园之思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弃故园之思的高贵品质。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
五、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部分(36),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作者叙述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第6小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第三部分(7),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六、难点思考:
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些眼关系到文章的结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可以给全篇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定基调。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这篇课文的眼在哪一段?
讨论明确:第一段,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2、请看第一段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多处引用古诗。引用古诗的作用: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3、根据第一段内容,概括什么是乡土情结。
示例:乡土情结是任何境遇、任何时间都会产生的,不会因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思念故乡的感情。
4、作者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有说童年的烙印,像春蚕,像文身请同学们默读一下第二段,思考: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用不超过28个字回答)
讨论明确:①父母亲族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5、柯灵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
讨论明确: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她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6、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它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的更为强烈。课文从第三段开始叙述人们离家。同学们浏览一下第三、四段,思考:总共写了离家的几种情形?离家后可能的境遇有哪些?(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并概括)
讨论明确:两种情形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可能: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7、第四段在写离家境域的时候文章引用了韦庄、孟浩然、项羽的诗文,请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明确:引用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8、第五段写战争、放逐等灾难,似乎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明确:第五段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上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提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9、课文第六段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请你结合乡土之情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
10、思考第七段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明确: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七、本文的阅读赏析:
(一)方法点拨:
1.阅读欣赏一篇散文,首先就要善于通过把握散文的线索而进一步理清它的写作思路。因为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而散文形散的背后,往往有一些串联这些形的东西,那就是散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主要有四种类型:以中心人物为线,以中心事件为线,以具体事物为线,以思想感情为线。线索往往有一些标志,可以是文章的题目,可以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线索抓住了,那么在理解各段、全篇时就显得非常容易,因为每一段都是围绕这根线来写的,几乎可以用包含线索内容的一个句子来概括这个段意,从而再进一步归纳全文主旨。这样,你就顺利地通过这种方式准确地把握了主旨。把握了主旨后,再去探究语言上的特色,就更容易了。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甚至于作者本人的生平思想。
3.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要在具体语境中分析,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体会其用法意义,进而总结出语言运用技巧与风格。鉴别赏析作品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以及这些语言具有怎样独特的表现力)。
4.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如辨明其修辞格,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和作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描写的特点及作用;选材剪裁,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生动、真实、新颖;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表达技巧的作用;结构安排上,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在文中是否有所运用,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
(二)赏析要点:
如果我们遵循上述思路和方法,来赏析这篇文章的话,有如下一些要点值得重点关注。
1.本文是以乡土情结为线索,这是以思想感情为纽带,通过文章的题目鲜明地把线索告诉读者。找出这条线索即是通过对文题的认真分析之后得出,更是通过对每一段的意思的深刻理解得出。另外,文章对乡土情结这个词语重复的次数最多,因此,把握本文的线索还是比较容易的。
2.把握线索后,再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显得更清晰了。文章先从什么是乡土情结谈起,然后说了这种情结形成的原因,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谈了乡土情结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文章最后,通过写人们漂洋过海、异域谋生,指出乡土情结实质就是一种爱国的情怀,从而免于蹈入一般的思乡之作的旧辙,另辟蹊径,写出了更深的东西。
3.在归纳全文主旨的基础上,再深入地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井通过朗读,把这种风格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此时,你学这篇文章就可以说真的有体会了。
(三)赏析实践:阅读本文第2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增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上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家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1.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请作具体划分,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解析:这一道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语段的深层顺序,以便更好地把握住这一语段的意思。语段的层次一般可以有二层、三层、四层之分,这一段通过对不同表达方式的分析可以把它分解成三层。首尾两层分别是议论性的语句,而中间是饱含深情的叙述性语言。
答案:第一层是第一句,写人生的起点是童年。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到倒数第二句结束,具体叙述童年的美好生活情景。第三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概括写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
2.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意思。
解析:文章在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综合,而综合既要照顾到每一层的意思,又要善于把握关键层的作用、含意。这一语段的三个层次,首尾都是议论性的话,而关键意义往往就在这些议论性的语句之中。当然根据语段的意思还要根据上文所说的联系文章的线索。
答案:乡土情结的由来。
3.作者为什么细数乡土里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
解析:作者在此不惜使用繁笔,不说乡土里的一切都融化在童年的生活里,而说把乡土里的东西一数来,其实更是为了表现这层意思。
答案:通过一连串排比的事物,作者更细致透彻地说明了乡土的一切都融化到童年的血肉里了。
七、课文引用的古诗文简析:
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1.第1节汤显祖《牡丹亭》游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赏析:在春香的鼓舞下,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小庭院中,而引起了她的自我觉醒。这里有对礼教的不满,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2.第1节《临江仙 忆昔(一)》:马下传杯马上去,少年狂荡堪夸。今朝残红落谁家?洛阳秋风起,弹泪忆兰花。 西楼一别真似梦,争忍醉听胡笳?断肠唯劝把餐加。莫道情如故,故人在天涯。
3.第1节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这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北,一作内。何当两句:想象回家后深夜畅谈的情景。烛燃既久,烛心结成穗形的花,烛光为之昏暗,须用烛剪剪去。何当,犹言何时。却,回溯。
4.第1节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5.第1节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本诗是作者由贬处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逃归洛阳时途经汉江(汉水中流的襄河)时所作。被贬的人,多年不与家人通信息,无日无夜不思念家人;他也深知这期间的家人也在深深地惦记着他。在归途中,他多想早些到家,多想见到一个乡人,先探知一眼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但诗人却说:近乡情更怯,一个怯字反映作者的复杂矛盾心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一些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这一段时间家中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呢。因此反而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的心情,这一心情也代表了许多长年在外,而回家的人在路上的心情,而这一繁纷复杂的心理活动,仅用二十个字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脍炙人口之作。
6.第3节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的母爱,作者仅用了30余字,既有第一句的深情直白,又有第二句独特生动的画面描写,还有第三句中的比喻,让你去感受母爱的温暖与厚重。从听觉、视觉、触觉多角度进行描写,可谓一字千金,炼句提词真可谓常人所不能及,将母爱在简洁纯朴的文字中表达的如此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7.第4节五代词人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赏析: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8.第4节唐代诗人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第一联写落弟后的景象 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露了诗人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愿理会,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出自《离骚》本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比喻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决定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表现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诗人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郁,充满了怨愤之情。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说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现了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给全诗带来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正是因为认识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诗人看来归隐是惟一应该走的道路。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这首诗不事藻饰,语句平淡,近似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9.第4节《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赏析: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去。此时,有人对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为霸。(《项羽本纪》)但项羽见秦宫室都被烧残,又急于东归,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那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本纪》)项王听后大怒,将其烹死。
10.第5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这里泛指武器。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11.第5节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即鸦片战争以签署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南京条约》为结果之后,林则徐被革职发配,在西安与家人告别,写此诗以示其志。一、二句为自谦,称自己年衰才庸,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了。然而,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吟出乍读与前两句不甚协调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示:但若对国家有利,都要生死以之,报效国家,决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这两句可谓惊天裂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作者胸中跳荡的报国之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继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也就在此。该诗的五、六两句,是属于那个时代为臣子之人的特殊心理,君恩厚重,虽被发配,却不敢有半点微词。对此,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之。七、八两句作者用了一个典故。宋真宗时,一个叫杨朴的人诗写得好,真宗召他入宫,问其近来可有人作诗送他。杨朴说,他的妻子写有一首诗,诗里有句: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让杨朴回去了。至于真宗召他有无杀他之意,无考。苏东坡被贬入狱时,妻子大哭。苏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送一首诗与我?其妻破涕为笑。林则徐遭贬,发配伊犁,与家人告别,写诗用此典故,虽溢散一股凛然大气,却难隐内心苦涩之一斑。
12.第6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今译]:关在笼中的鸟怀恋原来生活过的树林,池塘中的鱼思念从前居住过的深水。
赏析:诗人原在外面做官,后来辞职回到故乡。羁鸟、池鱼比喻做官。诗人认为在官场中生活很不自由,就像鸟在笼子里和鱼在池塘里一样。旧林、故渊比喻自己故乡的大自然,诗人对自己故乡有深切的怀恋之情。这两句诗反映出诗人酷爱自由、不愿做官的性格。
13.第6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己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赏析:本篇表现女子思念远行异乡的情人。首追叙初别,次说路远会难,再叙及相思之苦,最后以勉强宽慰之词作结。胡马,北方所产的马。这句说,胡马南来后仍依恋北风。越,南方的越族。越鸟,即南方的鸟。这句说,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这两句说,禽兽也不忘故乡。暗示物尚有情,何况于人!
14.第6节屈原《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赏析:相传狐狸死时总把头枕在所穴居的山丘上,这一习性常常作为忠于故乡的象征。如中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来表明自己对祖国的眷恋。
15.第7节鱼游濠水的自在
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们两个人出去散步,经过一个小河,河上有一个小桥,叫石梁,那个水叫濠水。庄子看鱼在水里游,他说你看鱼在水里多么从容,真快活。惠施真的是一点情调都没有,他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惠施继续说,我不是你我当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是快乐的,但是你不是鱼,你当然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庄子后来用一个非常巧妙的话来结束这个辩论,他说,你说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的了。
【2003年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乡土情结 柯 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19.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附19题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20题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21题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这道题很有意思,首先学生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关系的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恨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若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
附22题答案:AC。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D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节的典型用语。E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么生动具体。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很容易选择E项。
【作业布置】
1、完成《学习与评价》P56第1、2、3、4题。
2、熟读《我心归去》,体会文章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