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的运用给现代课堂注入了许多鲜活的血液,其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但是,随着多媒体手段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譬如:现用的一些多媒体课件是否具有教案替身的嫌疑?多媒体的预设性是否太强,如何体现课堂的生成特点?多媒体的过多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面对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也促使人们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进行冷静的思考,并作出相应的改革。而其改革必须与学科教学的改革相适应,只有这样,其改革才是有效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作了积极的思考。
在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的邢秀凤老师为组长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5年度研究课题对话理念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研究 项目说明中明确提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是人与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因此,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教学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这种心灵的对话在人文科学中显得尤其充分。《语文课程标准》在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如何实践对话理念,《标准》紧接着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将语文课程中对话作这样的概念界定:对话是参与对话的人员(双方或多方、包括显性人员也包括隐性人员)平等地阐述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向纵深和宽广处发展,对话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一概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具有几个特点。首先,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是有目的的对话,是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的对话,具有主题的制约性,可以说,阅读教学过程已经脱离了过去的字→词→句→段→篇的程式,而具有更多的生成性;其次,对话的人员包括显性人员和隐性人员,显性人员主要是指学生和教师,隐性人员则包括作者、编者和各种教学资源等;第三,对话的最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并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中获得思想的和情感的飞跃,而并非一定要将对话的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
由此可见,对话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明显的生成性,而这种生成性是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的。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理念发生重要变化的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利用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践先进的理念。而这其中,多媒体的运用也成了思考的重要对象。我们认为,该理念下的多媒体运用必须突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现情感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每一个年级都有具体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除了认知,课文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情感体验。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将领悟思想和获得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对话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表达,因此,使用的多媒体也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能够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充分统一。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有一组关于生命的文章,这组文章,很好地强调了生命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的正确价值观。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其感受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与这组文章中的人物、和作者、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自由对话,教师就必须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在进行《生命 生命》一文的教学时,该课题组成员贾淑玮老师先放一段影片《少女穆然》的录像,再现了身患绝症的16岁少女张穆然与困难、与疾病斗争的真实情景,表现了她坚强、善良、富有理想和情操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短暂而有价值的一生。在学生们的同龄人张穆然的脸上,根本找不出病魔的摧残的痕迹,有的是乐观、自信、善良,那美丽的微笑唤醒了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只有有了这种生命意识,才会拥有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在这幅多媒体画面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信念、生命的坚强、生命的勇敢、生命的希望、生命的信念、生命的力量。在获得的这一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结合生命这一主题,针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进行对话,就很容易获得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突现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很多时候,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容易走向反面,即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的意识。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因此,教师需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在《五月端阳》教学中,课题组的金丽春老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阅读赛龙舟这段文字时,教师播放一段赛龙舟的录像,赛龙舟的场面非常激烈,可惜只有画面,没有课本中所描写的几十枝桨随着船首大鼓的敲击声‘哗哗’划动的声音,也没有岸上的锣鼓喧天声,咋一看,有些令人遗憾,但正是这一残缺,达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对话热情的效果。下面就是金老师和学生紧接着的一段对话:
师:这段录像令大家失望了吧?
生:没有。
师:没有声音的?
生:没关系。
师: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生:敲鼓的声音。
师:你模拟一下。
生:咚 咚 咚 咚。
师:还有一些什么声音?
生:船桨划水的声音:哗 哗 哗 哗。
生:喊加油的声音:加油 加油 加油 加油。
生:观众的欢呼声:耶 耶 耶
生:划船时的号子声:嗨哟 嗨哟 嗨哟 嗨哟。
有了这一段插曲,把教材中无声的画面变得热闹非凡。教师借助多媒体,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真正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发挥想象,领悟语言丰富深刻的内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享有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享有充分的时间与言语作品直接接触,在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思维,充分汲取言语作品的营养,把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体验、感悟积淀为自己的生命情素,把作者表达生命感悟的典范、优美的言语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图式。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课标》第17页),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想象力把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刻画的人物、绘制的生活场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过程,不借助想象,就构不成完整的形象。而要让学生实现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让多媒体留出一点空白,是很好的实现对话的策略。
三、突现对话兴奋点的生成,提高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
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具备的模糊性和学生性格、个性、阅历的不同,语文课堂具备一个显著特征,即学生的兴奋点多,包括对文章的质疑,也包括学生获得的情绪体验,这些都是提供给广大教师开展课堂对话的很好的契机。如《生命 生命》一文中,学生对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这句话提出质疑,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旁征博引,作淋漓尽致的发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需要进行对外的扩展和延伸。而多媒体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来体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文化积淀。因此,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课件,更加强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准备感性的、生活化的附加材料,并进行板块模式的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具有生成情况随时调动其中某一部分的资料,或者,由学生自由的选择并呈现其中的某一内容,也可以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充实到教师的课件之中,这样,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成了课堂对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了选择与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旁征博引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四、突现语文对话特点,增加生成性因素
在我们见过的许多语文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一个摁钮摁错了,导致整个过程得重新来一遍,或者执教者只能请电脑高手现场指导和操作,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课件制作得过于严密,过于预设,过于程式化,这样的课件显然是不适合对话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
语文阅读对话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其生成性,即对话的话题、对话的进展过程、对话的结果等等很可能不是在课前就能够完全决定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并进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和过程、方法。这就要求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不应该将它制作得很严密,要在课件运用中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删除相应的内容、灵活的增补相应的内容,让机器成为激发和显现课堂对话过程和成果的重要渠道,而不让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对话变为机器的奴隶。
综上所述,在对话理念支撑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遵循对话特点,运用恰当的、有特色的多媒体手段是很重要的,其作用和策略主要体现为突现情感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突现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突现对话兴奋点的生成,提高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突现语文对话特点,增加生成性因素等几个方面。当然,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
1. 不要为技术而技术。
要避免出现借着对话的幌子大搞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洞无物的所谓对话教学。现在有好多老师甚至是领导都认为一堂好课是必须有多媒体的,有的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做课件上,并为了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把课堂当影院进行影视欣赏了。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教师的个性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的目的。
2. 不能滥用多媒体,变成电灌。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灵感不能仅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 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潜行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的阅读,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在对话理念下的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切忌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规律。
3. 注意多媒体使用的适度性。适度性是指在传统媒体不能解决问题时才运用多媒体,或者说用上多媒体更好时才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及教学对象来恰当选用,对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或需要展示较多图形、图片、录像的课文运用多媒体效果较好,而对一般的教学方法能达到效果的就没有必要。也就是说不是任何语文阅读课都适用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也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能以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推进下去。
4. 运用的多媒体素材力求画面新颖,表现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以启发,能发掘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枯燥的表现手法。要尽可能引人入胜,生动有趣,使学生进入演示的气氛,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要避免花哨。
5.不能以多媒体演示取代文本阅读。语文学习的特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学理论上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提法,因此语言的魅力是任何影像都无法取代的。
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大众化的,最适合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运用得当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会事与愿违。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运用时把握好尺度,找准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协调好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