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姓,或赵钱孙李,或诸葛司马。语文亦有其姓,有人认为姓语,有人认为姓文。笔者却认为,语文非姓语,非姓文,实乃复姓语文。
近些年来,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强调语言的,主张语文姓语,因而被称为语言派;偏重文学的,主张语文姓文,因而被冠以文学派。据说,语言派的标志是工具论,文学派的旗帜是人文论。于是有人问我:你是什么派、什么论?
首先,我不赞成人为地分作语言派和文学派(自命的除外),因为据我所知,有些被称为语言派的,并非反对文学;有些被称为文学派的,也未必否定语言。但若依据主要倾向定要分为两派,那么,我既非语言派、工具论,因为语文中除了语言因素还有文学艺术,除了工具运用还有个性理念;也不是文学派、人文论,因为语文中除了文学形象还有逻辑思维,除了人文因素还有科学基础。
照我看来,语言与文学、工具与人文,在语文这一范畴中是可以互相弥补、辩证统一的。从本义出发,从本质着眼,我主张语言派和文学派互相兼容,工具论和人文论辩证统一。究竟是什么派、什么论?一言以蔽之,我是语文派,主张素养论。
我的语文观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
什么是语文?迄今最有权威的,不能不说仍是叶圣陶先生的论述: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一名称是从1949年下半年用起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①他还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②按照叶老的意见,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简言之,语文就是语言。
然而,从叶老历来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指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实际上都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知识系统和语言规则,又包含着按照本民族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规则所进行的言语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言语作品。也即叶老所说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包含着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
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交际工具,例如汉语、英语、俄语、日语等等。它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构成,所有这些又都是由社会集体意志决定的,任何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运用现实生活中那套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符号系统,才能为社会所接受。毫无疑问,叶老主张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③,其所指当然是这样的语言。
言语则是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和成果,例如讲话、议论、写作等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作品,是一种个人行为。试想,叶老强调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④、要学生尽量运用⑤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中,不更包含着这样的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