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必释
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庄严诞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已经50年了。然而,由于50年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语文学科竟连个科学定义都还没有!因此,50年来语文教育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应试教育的白热化浪潮现将语文教育推倒了业内外人士公认公愤的少慢差费困境之中。今春以来,以《人民教育语文教育世纪谈》专栏和《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专栏倡导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正如火如荼,人声鼎沸。业内外理论与实践两路人马正荟萃于语文教育问题之中。不探索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办法,不得罢休,实为家国大事。如何使语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费?笔者认为应实事求是理性思维,抽薪止沸,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辨证,并取得共识,尽快解决语文学科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语文科学概念问题已50年了,也有必要总结成功的最根本经验,上升到理论。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不至于徘徊不前。所以,语文必须解释。用实事求是的认识武器,语文是什么?问题完全能解决,也肯定有科学的解释。
二、语文原义释
语文一词,《辞海》和《辞源》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对语文教育问题几乎不起好作用。释法是否科学?也就另当别论了。
在作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我得出:语文一词的原义,不应是什么和什么,只能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书铺刊印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名著《修辞学发凡》,书中大量使用了语文一词!有汉语文、语文分离、语文合一、语文正常关系、语文改进、语文的体式、完美的语文等等等等。大教授这些语文是指什么呢?细读《修辞学发凡》全书,清楚得很,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陈望道先生花费笔墨篇幅要说的是‘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一清二楚。
《中国文学史》现当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话本这个词。话本是什么?以中文系出身为主的语文老师们大概都知道话本是旧时说书的人说唱时用的底稿。老中国话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明清两朝作兴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时起,话本上的语言被叫作白话,话本上的文章和跟话本语言风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语体文的名号,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当代中国人都写语体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过文言文家族的衰败史,其统治地位被语体文夺去,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是连续倒霉背运上百年的结果。带头造反的康有为、梁启超,搞了次新文体运动,随后是一批无产者搞‘五四’文化运动,再后来,文言文的宝座在三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大讨论中摇摇欲坠,最后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中轰然倒塌。活该!谁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缚禁锢自明清以来老百姓的头脑,阻碍科学与文化的进步,最终导致国门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说白话,写语体文,非搞得亡国灭种不可!有脑子的人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豪迈发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声宣言之前,语文是古今中国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联合式简称,是名词术语,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个普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