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本文就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案例探究表明,多重对话还应包括如译本、评注本、改编的(电影、戏剧)剧本、作品评论等与文本者之间的对话。因而笔者建议新课标重新修订时应将此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及与文本者之间的多重对话。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文本 与文本者 对话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对话已成为新课改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阅读与鉴赏的有效实施,是以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为前提的。
文本(教科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最主要材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语文教学的观念,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在阅读活动中,注意汇聚与文本者信息,开拓文本的阅读领域,从文本与文本者之间的联系入手去进行比较、分析阅读,是师生深入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重要而饶有兴趣的通道。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现,多重对话还应包括如译本、评注本、改编的影视剧、作品评论、原作品其他部分等与文本者之间的对话。本文结合笔者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来进行探讨。
一、与文本的译本对话
对外国文学作品,可以采用同一篇目不同译者的作品,或同一作品的未定稿与定稿进行参照阅读,并与之对话,可以充分挖掘文本深层意义,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如笔者在教学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泰戈尔小说《素芭》(倪培耕译)时,小说的结尾这样译道: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让学生讨论这样的结尾对刻画素芭形象的作用。
学生对话讨论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这次就是指上文的素芭出嫁之事,素芭虽哑,但她有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能够与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亲密交谈。因此,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素芭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写得轻却沉重无比。前文写素芭虽是个哑女,但她有着比常人更善良更丰富的内心世界,许多人有着健全的器官,却未必愿意好好地利用,来观察、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睛会说话,会表达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悲剧色彩更浓重。
以上学生的多元解读,第一种暴露的是一种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文本的误读现象。教者除了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即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对话,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着女性的悲剧命运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中理解人物形象,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抓住字词句篇阅读文本(课文),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前文用大量笔墨细腻描写了素芭极为深刻、极为美好、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文本清楚告诉我们: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而不是得到更多的爱护。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这不仅是素芭无法言说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使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文本对话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教者还给学生阅读了冰心翻译的《素芭》(《泰戈尔作品集(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的结尾: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篇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至此通过不同译作的比较阅读、分析、对话,学生理解更深刻了。
试想,如果教者、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文本及与文本的译本,就有可能视误读为多元解读了。
二、与文本的评注本对话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课程标准中的这一教学建议十分强调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朱自清与叶圣陶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中对鲁迅小说名篇的批注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教学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群英会蒋干中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让阅读脂砚斋、毛宗岗、金圣叹的评点,与之对话,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毛评:妙在不叙明所授何计,直待下文方见。)学生与此评点对话:如此如此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如此如此对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如此如此的内容为何不一一写出?等等。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等。或展开活动:阅读毛宗岗评点,把你认为精当的批注圈出来,说说它们究竟好在何处?把你认为评点不当或不够到位的地方画出来,写上你更为出彩的评注。与文本、与评注本对话,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学习在自己读书过程中运用评点法。如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想北平》、《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今生今世的证据》等文本教学,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用评点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把自己对文本言语形式之美的品评、揣摩之所得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记录下来,做到阅读经典常读常新。
三、与改编的电影、电视、戏剧对话